假设有人叫你拎起一个手提箱,猜猜它的重量。你能猜到多准确呢?大多数人都承认,猜不了多准。手臂肌肉、大脑和眼睛不是设计来掂量物体具体有多重(精确到公斤)的。这就是为什么超市的公平秤和体重机前总是挤满了人——大家站上去一称,一个个目瞪口呆。
现在再假设这个行李箱无人认领,摆上了拍卖台。锁撬开了,可以看到手提箱里装着一些休闲衣物,一台高级相机,还有一些没怎么用过的物品。这一回,你的任务是猜多少钱能中标——也就是手提箱及内中物品的市场价值。你认为你能猜到多准确?会比你猜测手提箱重量更准吗?
拍卖这事儿有时料不准。好吧,让我再帮你弄得简单些。假装你是拍卖场上的一个投标人。你所要做的就是判断你的最高出价。你不是猜别人会怎么做;你只需要说出这个手提箱对你来说值多少钱,以元和分来表示就行了。你的估价会精确到什么程度呢?把没有明确市场价的东西标上个价格倒是容易,这个例子却稍微要难些。最终,你恐怕老在怀疑自己的最高出价比另外两个投标人高出一大截。
你可能会说,拍卖这事儿有时料不准。好吧,让我再帮你弄的简单些。假设你是拍卖场上的一个投标人。你所要做的就是判断你的最高出价。不是猜别人会怎么做,而只需说出这个手提箱对你来说值多少钱,以元和分来表示就行了。你的估计会精确到什么程度呢?为没有明确市场价的东西标上一个价格本省并不难,但在本例中却要稍微难一些。你恐怕总会怀疑自己的最高出价比另外两个投标人高出一大戳。
价格心理学上的一个常见主题是,货币价值判断跟重量(或者亮度、音量、热度、冷度或气味的强度)等感官判断大有相似之处。研究感官知觉,叫做心理物理学。早在19世纪,心理物理学家就发现,人们对相对差异非常敏感,对绝对数值则不怎么敏感。给你两个外观上一模一样的手提箱,一个重15公斤,一个重16公斤,你轻轻一提,很容易说出谁重谁轻。可要是没有公平秤,你恐怕很难判断手提箱是否超过了航空公司20公斤的重量限制。
人们对价格也是一样的找不着头绪。可这一绝对重要的事实,却在很大程度上没得到正确的认识。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虚报价格和市场价值的氛围下。由于我们记得什么东西的成本“应该”是多少,所以我们接受了假相:咱的价值感觉没问题。眼神儿不大好的人照样能在熟悉的环境下穿梭自如,因为他记得家具摆放的位置。消费者就跟他一样。这叫补偿作用,不叫“视力敏锐”。
我们时不时地能得到一些线索,看出自己的价格感觉有多不靠谱。摆过旧货摊儿的人都知道,要给家里的废旧物品标上标上一个有意义的价格会是多么困难。“这张张国荣的老唱片该比那张蔡依林的贵两倍,我百分之百地肯定。但它到底该卖10块还是一毛,这我可就说不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