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期》股市政策应成为宏观政策重要内容(2)

重视股市对资金流动和物价房价的影响

为了调控物价和房价,政府采取了很多总量紧缩措施,比如加息或加存款准备金率。可是每次加存款准备金所冻结的资金不过3000亿元左右——而这些紧缩措施到底是“抽了谁的血液”还不确定:是抑制了房价、物价,还是抽了股市的血液?是抑制了消费还是减少了投资?是抑制了房地产需求,还是减少了中小企业可获得的信贷?

显然,我们不仅要关注货币供给的调控,更要关注货币需求的和货币流向的变化。比如过去十年,广义货币供应量高达81万亿,可是其中约六成货币都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是分别被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央行、商业银行所吸收。其中资本市场累计净吸纳货币资金高达9.6万亿元,房地产市场累计吸纳资金8.9万亿,央票累计净回收资金4万亿,还有24万亿的存贷差额分别闲置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其中,股市对资金流向的影响波动最为剧烈,比如在2007年流入股市的资金高达5.15万亿元,而在2008年股市净流出资金亦高达2.48万亿元。由此可见,资金流入流出资本市场,对货币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会远远超过某些政策杠杆的影响。

既然资本市场是创造和吸纳货币的重要场所,那么如果忽略资本市场,宏观政策的预期效果就难以确保。一般而言,在一轮熊市后期或牛市前期,股市会大量消耗来自实体经济或地产市场领域的资金,从而有利于抑制房价上涨,降低通胀压力;而在牛市后期和熊市初期,大量资金从股市流出,则容易推高房价和物价水平。

在当前阶段,如果能够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适当引导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就会有利于抑制房价上涨,并减小物价上涨压力;反之,如果房地产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就不利于物价稳定。

重视发挥股市的“财产性收入”功能

既然无论长远还是眼下,都有必要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那么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把握好积极股市政策的抓手。而积极股市政策的实现,必须依托于牛市行情。

从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乃至大部分市场功能的发挥都必须依托于以牛市为表现形式的资本市场阶段性爆发式增长。长期没有牛市,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大牛市的现实存在,才会吸引大量资金流入、机构投资者才能蓬勃发展、证券经营机构实力显著增强、股市融资功能才能维持并显著提高;反之,过于漫长熊市,一定会滋生出很多问题,抑制资本市场和经济的发展。

过去两年,我国股市筹资额连续名列全球第一,涨幅和回报却落后于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未来五年,我们只拟定了上市公司数量增长80%的基本目标,却没有认真思考投资者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如果不对投资者负责,谁来支持资本市场融资目标的实现?所以,仅仅看重股市的融资功能是不够的。在当前阶段,平衡资本市场供求关系、适当放缓融资节奏,才能从宏观上为投资者回报提供可能性并创造条件。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就股市而言,落实这项政策的关键在于融资功能的发挥不应超越阶段性的股市承受能力,同时应采取措施,稳定投资者预期,大力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当然,积极股市政策的外延应更宽泛,还可以涵盖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如果资本市场政策成为“十二五”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能在进一步推动产权改革、完善要素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乃至推动并购重组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