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乐观的孩子》第3章 父母的教养误区(4)

对自己有权利高兴、感觉有价值、有权利追求欲望与需求以及有权利享受努力所获得的成果有信心(感觉满意)。

感觉满意vs.表现满意

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表现满意”而直接教“感觉满意”的。征服挑战、工作取得成功、克服挫折会获得自尊感和愉快感,而无聊及抱怨则会带来相反的作用。一旦孩子有了自尊,就会带来更多的成功。孩子会更容易完成任务,烦恼自然就会离开,而其他孩子也似乎会更喜欢他。毫无疑问,能提升自尊感是十分令人喜悦的,但是不先获得与现实世界交往的好成果,而企图直接得到感觉满意,就是将因果关系颠倒了。

我们放在“感觉满意”上的代价是过分超前了。亚里士多德有个超越时空的观念: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觉,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觉,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除了正确的行动以外,快乐是无法从其他任何方式中得来的。

我对自尊感的怀疑,是12年来与抑郁的成人和儿童一同工作时形成的。无论年轻或年老,抑郁的人有四种问题:行为上的——他们被动、犹豫不决且无助;感情上的——他们忧愁悲哀;生理上的——他们的饮食及睡眠欲望常被困扰;认知上的——他们觉得生活无意义,觉得自己无价值。只有感情上的症状是属于自尊中的感觉层面,而我相信这些是抑郁患者痛苦中不太重要的部分。一旦抑郁的孩子变得积极主动,他的价值感就自然提升了。仅仅提倡自尊的感觉层面而不打断无望和消极的枷锁,则不会有任何成果。如果你的孩子感觉自己无价值、憎恨自己或无自信心,那就反映出他相信自己与现实世界的交往存在困难,一旦他与世界或社会的交往得到改进,并且察觉到自己的进步,他的心情就会改善。

我们需要的不是鼓励儿童“感觉满意”,而是教导他们“表现满意”的方法,比如怎样学习、如何避孕、如何远离毒品和帮派以及如何脱离救济金。

感觉满意并不真的满意

有一种与自尊相关的心理状态被看做是影响自尊的一个主要因素,那就是“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这种心态是乐观的关键。我将在第5章讨论解释风格,我现在提到,因为它是自尊中感觉与表现的基础。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他会问自己“为什么”。他的回答中总是会包括三方面:是谁的错?要持续多久?我的生活中有多少方面会受影响?这三个不同方向的问题十分重要,因为第一个问题:怨自己还是怨世界——控制了自尊中感觉的部分;第二和第三个问题:事件的长久性以及泛化性——控制他回应失败的行为。对自己感到泄气并不会直接造成失败,而相信坏事情会持续一辈子且会危害每一件事,则会直接使孩子选择放弃。放弃造成更多的失败,失败又会损害孩子的自尊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