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乐观的孩子》第3章 父母的教养误区(3)

不为兰迪的反应所动摇,父亲继续热心地说:“你不该这样说,你不能让自己有这种想法。我告诉你,你在球场上表现得不错,我觉得你和其他人一样好。我不要看到你垂头丧气的样子,你应该告诉自己,你做得很好并且下次还会更好。”

“好吧,你说的对,我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去了?”

兰迪父亲的用意很好,他看到兰迪内心受到了伤害,立刻想要帮助他。像许多父母一样,他选择积极愉快的方法来提高兰迪的自信心,他好言安慰兰迪,希望能减轻兰迪的痛苦而使他振奋,但是父亲的方法却起了反作用。兰迪并不是个单纯、好被骗、急于将不愉快的真相忘掉的孩子。父亲的做法使兰迪更加气馁,同时降低了他对自己的信心。

什么是自尊

自尊有一个值得敬仰的起源,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100多年前就有个公式:

自尊=成功÷自我期望

根据詹姆斯的说法,我们得到越多的成功,并且期望越低,那么自尊就会越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成功或是降低对自己的期望来提高自己的自尊。

詹姆斯将两个水平的心理作用联系了起来:第一,自尊是一种感觉状态,比如羞耻、知足、满意等;第二,这种好的感觉根植于这个世界、根植于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成功交流。一直以来,自尊的两个部分之间的互动——感觉满意与表现满意,是提供自尊运动的理论基础。“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强调了什么样的自尊才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指出将自尊直接附加于儿童身上是错误及有反效果的(比如兰迪父亲的所为)。

一些心理学家仍然保存了“感觉满意”与“表现满意”这两个部分,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早期曾是艾恩·兰德(Ayn Rand)的门徒,后来是临床心理学博士,现在是自尊运动的领袖,他对自尊的定义如下:

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表现满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