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2.1.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抗战期间(1931-1937)(3)

联华影片公司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是反映“一·二八”抗战的另一部有影响的影片。它记录“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日寇轰炸闸北、真如的民房和焚毁商务印书馆、同济大学、暨南大学等文化机构的暴行;记录了十九路军在闸北青云路、庙行和八字桥三次战役中的作战情景和上海人民支持十九路军的各种活动,如开办临时伤兵医院、救护伤兵,妇女慰劳会赴前线慰劳及难民收容所等等。材料都是战地摄影队冒险在前线拍摄的,如庙行之役打退日军坦克等镜头都极为珍贵。字幕说明也写得很振奋人心。

这些反映抗日为内容的影片,上映后很受观众欢迎和舆论的赞扬,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当局对于抗日影片禁拍、禁演的缘故,原来只在租界禁映的《上海之战》、《上海抗日血战史》(慧冲公司)等后来在租界以外地区也禁止上映,或被迫删去抗日字样(如后者改名为《中华光荣史》),才得以上映。《上海之战》在上海郊区巴黎舞场和南市小影院“福安”上映时,曾连续上映 12天。影片还在美国发行放映。广州远东新闻社代理发行的《淞沪随军日记》和慧冲公司的《中华光荣史》在广州上映时也大为轰动。南洋爱国侨胞更是以空前的热情欢迎这些抗日影片,派遣专人到上海来向影片公司购买,甚至有的还专门配制粤语说明。《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曾被认为是“唤醒民众的爱国教科书”。

抗日的纪录片的摄制,说明了中国电影界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在民族矛盾尖锐化的面前,受到现实生活的教育,已经开始朝着进步方向转变。艺术家们警醒了。如《上海之战》的导演程步高就是由于抗战的形势使他觉悟起来。他当时曾说“‘一·二八’的大炮轰醒了我,那几天我为了拍新闻片,在江湾、在闸北跑,耳朵所听见的是帝国主义的炮声,眼睛所看到的是残暴的屠杀、血、死尸,可怜一般贫苦的同胞,没有钱逃到美、英、法帝国主义保护之下的租界,没有做半亡国奴的资格。”“因此我那疲倦而颓丧的人生受着了极大的刺激。我有了新的感觉,我有了坚定的自信,我痛恨帝国主义的残暴,我对贫苦阶级抱着绝大的同情。我不再颓废,我兴奋,无论如何我得奋斗……”(凌鹤:《程步高评传》,载《中华》第 42期) 电影工作者被现实生活所激动。因之以抗日为内容的新闻纪录片才能较好地摄制出来。这是例证之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