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乐观、忍耐、等待”,这是毛和邓在在逆境当中共同的心态。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两落两起,所以外国人看到邓时,经常问他文化大革命时是怎么过来的。邓就说“忍耐”,如果天天发愁,日子还怎么过?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见面的时候毛就问邓,这几年怎么过来的,邓就回答了两个字“等待”。
这个乐观、忍耐、等待,毛和邓二人后来对于时机的把握,对处于逆境当中的人寻找时机具有指导意义。换句话说,毛找时机,邓喜欢等机遇。第三个启发就是“找时机”,从政治理论来说,是天大的机遇。
毛邓二人的第三个相同点,善于总结别人的错误。不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折磨自己,也不无视别人的错误,或者对别人的错误等闲视之,他会去调研,去观察、去分析。毛和邓在被打下去的时候,他们分析自己为什么会犯错误,他们错在哪里,那么就去调研,利用别人的错误丰富自己的见识。所以毛泽东在1930年代,晚上去调研,毛泽东写的巡务调研有8万字,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一个最典型的范例。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出来的时候就搞调研,别人用水果糖招待他们的时候,他拿出水果糖说了一句,“你们是制造水果糖的工厂,我这样的人来了,你们要拿出招待我的就是这个硬梆梆的水果糖,可见日子多难过。”
还有一个情况,那一代人就是今天你上来、明天他上来,司空见惯,所以这样的人不是特别在乎名利。我们举个例子,毛泽东1935年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那是相对确定的,也不是一把手,军事上的一把手是周恩来,毛泽东只是众多政治成员中的一个。真正给毛泽东一把手的名分是1943年,正式确立他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从1935年到1943年,中间有8年的时间,毛泽东在中国党内,军内,实际上起着一把手的作用,但是从来没有一把手的名分。邓小平也是这样,1978年以后,我们老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等效邓小平为中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到了邓小平1989年完全退休也没有当过一把手。中间一共有10年。恰恰是在他们没有当一把手的8年和10年里,他们创造了最大的功绩。
第四个共同的特点,善大善小。人思考大事,也特别善于做小事。我们一想到领袖,就是做大事,但是任何大事都是从做小事开始的。而且在掌管全局后,在思考大问题的时候,同样会抓住一些细小的问题去引申出大道理。所以,毛和邓善大善小。比如大事,他们两个人在谈到领导学的时候,有出奇的相似。毛泽东就是出主意不干,邓小平他说我抓工作的方法就是抓方针,抓方针就是毛主席出主意,抓头头就是毛主席说的实干。他们两人的思维方式极其相似,而且毛到晚年也是往往通过一些小事引申出大道理。以邓小平为例,邓在政治生涯中出现的人物不多,只有一个小人物,在邓小平同志的政治生涯里出现了三次,1980年、1984年及1992年,就是傻子瓜子,傻子瓜子这个小职业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以上讲的就是邓小平和毛泽东相同的地方。但对于邓小平来说,有人认为他不是思想家,也不是理论家,因为邓小平不写文章,没有理论。但理论不一定是靠文章写出来的,我们说邓小平是一个思想家、理论家,是因为邓小平的思想方法。这些方法一般是在70岁以前形成的,那个时候他还不是主要人物,当时能够领导的人,必须得有理论。邓小平当时的理论很多,问题在于,晚年的他没有写什么东西,那为什么还说他是《邓小平理论》创立者?第一,他实事求是的信仰在70岁以前已经确定了;第二,他是站在毛的思想和理论上,或者站在毛的思想理论肩膀上来开拓一个时代。所以在1980年代,他经常说:你们拍良心问问,在座的哪一位同志,哪一位老同志不是毛泽东思想培养起来的?而且他自己晚年对毛无以复加的时候,他说毛泽东选集四卷,我的选集不能超过毛主席,编了三卷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