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棺罩在大家细心呵护下完整地取出后,开棺关键的时刻到了。王孖先生指挥将棺盖一头慢慢掀起时,我的眼睛立刻惊亮起来。无限美丽!待我想看清是什么之时,只听王孖声音异样地命令:“快盖上!”他是兴奋过了头,声音都变了。他接着说,“完好的满棺锦绣,现场不能开棺!”湖北省考古工作人员,担心运输途中将棺内丝织文物晃碎,因前不久凤凰山一六七号墓情况类似,运回博物馆开棺一看,当初的精美丝织品,途中都在棺液的颤晃中成了碎片。王孖先生是中国考古界著名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专家,他四面敲着棺木,凭经验断定这棺内丝织品饱含水分但没有积液;而野外开棺,紫外线及风沙会严重伤害丝织品文物,且清取丝织品需要很长时间……都是为了文物的安全,各持己见,于是一场现场开棺与否的学术经验的方方面面的争论当即开始了。直到两个多小时后,在王孖的有力坚持下,荆州市文化局长甚至直白地问我,“你能告诉我王孖先生的话可信度有多大?”我坦诚地回答,“请相信他,王孖一贯谨慎,有十成把握的事他只会说八成,为了文物,一定相信他!”听完后文化局长高声说,“我做主了,运回博物馆清!”湖北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张剑辉听后跳上吉普车:“王孖!文物出了问题,我到北京告你!”在他的吼声中,棺材被慢慢起吊回运。王孖先生无奈地笑笑说:“张先生为不能立刻拍到这罕见之宝,可以理解。”
博物馆的一间大厅里,棺盖徐徐除去,棺内毫发无损。这时王孖先生悬着的心才归了位。“王工我服了!”这是张剑辉发自内心的感叹。从此这直筒子的湖北佬和我们成了莫逆之交,直至他故去。
历来人们戏称考古工作为:考古,考古,连蒙带唬。但无论如何谁也没有蒙到这座墓的纺织品清理,需要若干张面积为长3 米、宽2.5 米的工作台。考古人员因时限原故必须具备极强的应变能力。情急之下,水泥地面铺上板子、衬布就是工作台,我们拿个小垫子跪着干。干着干着谁都忘了移动垫子。有时候觉得多长几只手都不够用。几十天时间爬来爬去,膝盖都起了茧,都冻木了。王孖先生从此落下个毛病,每到冬天膝关节就疼。
(摘自王亚蓉先生《马山一号楚墓工作趣事几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