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要革命还是要建设(1)

对公平与效率的历史归纳

(注:在本书中,作者对公平、平等、平均的概念没有严格区公。基于日常表达习惯,三者经常互相代用。关于什么是“公平”,作者在“温和的剥夺”一节(见077页)中作了详细论述。敬请读者留意。)

如果说社会科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的话,它的实际用途就是追求一个理想的社会。什么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按照对现实社会的追求来分类,有的注重公平,有的注重效率。或者说,有的学者希望社会是平等的,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一个社会不平等,将永远不得安宁,所以平等是最终的追求目标。但是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公平很难实现,而提高效率、扩大财富的创造是可能的。只要社会越来越富足,公平的问题就不那么紧迫了。

当然,这种区分是概括性的,是过分粗糙的。事实上大部分学者都兼顾公平和效率,谁也不会说只顾一头,完全不要另一头。但是确实兼顾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拿具体的人来划分,马克思就是以追求公平为主的,而斯密、马歇尔则以效率为目标。这两派领军人物的后面各有一大批追随者,各自强调自己的目标,形成两军对垒的阵局。经济学如此,社会学、政治学等也莫不如此,也是以公平和效率作为分野的。在哲学上,注重理想和注重现实的两派,也形成对垒阵局,实际上也是在公平和效率上分野。

社会科学的分道扬镳,是社会思潮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种不同的追求一直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自古以来的无数英雄豪杰,有的追求平等,有的追求效率。前者就是革命家,后者就是建设家。有人说,历史是由革命推动的,认为人类就是在不断革命中前进的。另外一批人认为革命只是破坏,它没有推动历史前进,只有建设才是真正的历史前进的动力。拿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来看,似乎也能纳入公平和效率之争,比较注重公平的是民主党,比较注重效率的是共和党。中国解放后的60年中,毛泽东重在平均,邓小平重在效率。他们追求的目标不同,所得的效果也很不同。

现在到了21世纪,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学的发展应该能够给予我们答案,如何看待效率和公平,或者如何看待建设和革命。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公平,以及什么是剥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在他的墓碑上写的就是这一功绩。根据他的这个理论,出现了列宁、卡斯特罗、格瓦拉、查韦斯、内贾德等一系列革命家。虽然他们的业绩都不算成功,但是后继有人。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出于效率的考虑,但是出现了贫富分化。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反对全球一体化的人士,他们追求的主要是公平,或者至少是对公平的保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