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孩子会成功》让孩子幸福成长的五元素(17)

引领孩子走向成功的1万小时定律

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Malcolm Gladwell)在其著作《异类》(Outliers)当中提出了成功人士共有的“1万小时定律”。他主张虽然存在着能力非常出众的人,但他们并不仅靠能力获得成功,想要成功的话,“才能+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他通过几个事例,说明有才能的人想要获得成功的话就需要“1万小时的练习”。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瑞克森(K. Anders Ericsson)与两位同事一起在1990年发表了一项名为《才能论争的事例A》的研究结果。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学习小提琴的学生,第一组是被看做“精英”的具有出众才华的学生,第二组是评价“不错”的一些学生,最后一组则是无法成为专业演奏家只梦想做个音乐教师的学生。研究团队将学生分成以上三组之后,提出了以下的问题:“从你第一次拿起小提琴那瞬间直到现在为止,你一共练习过多长的时间?”

研究分析就以这个提问的回答为基础开始进行。三组学生大多都是在5岁前后开始学习小提琴的。这三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小提琴的时候都会每周练习2至3个小时。但从8岁以后开始三组学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根据他们不同的演奏实力,他们练习演奏的时间长度也有所不同。精英组的学生在9岁时平均每周练习6个小时,10岁时12个小时,14岁时16个小时,练习的时间不断加长。而在明确设定目标的20岁前后,他们的练习时间就增加到了每周30小时以上。

根据学生们的回答为基础统计得来的结果显示,由精英学生构成的第一组直到20岁为止练习时间达到了1万小时,第二组的练习时间为8000小时,而第三组的练习时间为4000小时。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天才”并不是无需任何努力就能达成的,反而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与练习才会成为所谓的天才。此外,学者们还会询问演奏者是否能够进入具有最高水准的音乐学校,说明与才能相比,努力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即,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努力的人,才能成为最出众群组中最高水平的人。

像这样训练时间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体现在小提琴学生们的身上。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列维京(Daniel J. Levitin)曾发表了这样的研究结果,如果希望成为具有最高水准的专业人士,就需要1万小时的练习时间:“作曲家、棒球选手、小说家、钢琴演奏家、象棋选手,甚至是犯罪专家都需要练习1万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成为具有最佳水准的专家。而1万个小时则意味着每天大约要练习3个小时,每周练习12个小时,10年之后才能完成的时间量。”

这个1万小时定律在世界公认的神童莫扎特身上也同样适用。心理学家迈克尔·豪(Michael Howe)在《解读天才》一书中对莫扎特进行了如下的阐述:“莫扎特初期作的曲子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他只不过将与其他作曲家一同表演的协奏曲进行了再次编曲而已。而在他的作品中被评价为绝世名曲的协奏曲是他21岁时写成的。从他开始写协奏曲到创作出名曲为止,算来整整花费了10年的时间。”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努力”。这句话并不是天才故意谦虚或贬低自己。每个人都认为才能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才能更为圆满,最终成为能力的训练。无论才能多么出众,如果不付出努力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通过“1万小时定律”,我们可以得知即便是天生具有一定才能的人,如果想让才能之花盛开的话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要战胜这漫长的时间,让孩子承受艰难的磨炼与痛苦,就必须具备“延迟满足能力”。如果没有延迟满足能力,那么就无法坚持度过这1万小时艰苦的练习与训练过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