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作品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春节临近时,民工王小山开始厌倦单调的厨师工作,一心想回家,他故意制造事端被老板开除“自由”之后的地想给自己的归乡之旅找一个同伴,为此他穿行在北京城里,寻访身份各不相同的老乡:妓女、大学生、票贩子、建筑工人等,试图说服他们但他们都没能满足小山的愿望,而拒绝的理由大都和各自的身份有关。在这条线上外突兀的插入了他和女邻居一段不明就里的亲密关系,小山是主动的但又显得对此有些无所谓甚至厌恶。影片有个开放式的结尾,小山找了一个路边剃头匠,剪去了一头长发,可以理解为他在为回家做准备,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放弃。
这样的故事架构,看起来只是传统的“欲望不断受阻”的套路,但《小山回家》用大量旁逸斜出的枝节、丰富的细节和“业余”的拍摄方式,使其超越了这种常规,戏剧性的痕迹被消解,生活本身的质感蔓延强烈,它无可置辩的调动了观众的现实经验,甚至因此挑战了观影行为预置的审美期待。作为贾樟柯第一部获得电影节认同的作品,《小山回家》虽然粗糙至极,但他作为一个作者的导演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己经有诸多显露。比如开场时的声音设计和剪辑方法就完整的移植到之后的代表作品《小武》中。而正是因为在《小山回家》中展现的才华,贾樟柯才获得拍摄《小武》的机会。因此对贾樟柯来说,《小山回家》不管是在艺术上还是在职业生涯里,都足以成为一个标志。
其时,贾樟柯因为没钱租电影器材,摄影机是学校的,只有星期五晚上才能拿出来,星期六、星期天拍两天,星期一又要还回去。差不多拍了八天,前后四星期,才完成这个作品。
后来,贾樟柯说道:
当我拍完《小武》、《站台》,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短片的时候,我发觉我从《小山回家》中获得的是一个完整的拍片过程。虽然这部电影很粗糙,但我从中学习到了整个电影从拍摄到剪接、再到推广的制作过程。后来我们把这电影送去参加香港独立短片展,且得了奖。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这个奖项是个很大的鼓励,让我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提高,在香港我也找到了几个后来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