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漂在北京(1)

漂在北京

从一九九一年考到一九九三年,贾樟柯一连考了三年,才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这三年的求考阶段,艰辛而难忘,贾樟柯觉得很值得:“其实我觉得考学的经历挺好的,考个两三年。我很感谢自己考学的那几年,那种自然的学习状态,大量的写诗、写剧本、看片子写评论,就像古人要游历,走走停停,而不是高中一毕业今天就学艺术了。思与行,考学有行走的感觉在里面。”

因为当年导演系没有招生且报考导演系的人太多,于是贾樟柯调整战略计划,报考竞争少一些的电影文学系。九三年时招导演了,但他考过文学系了,觉得考这个比较保险,知道怎么考。第二年又考,但文化课还是没过,他那文化课是因为跑江湖落得实在太厉害了,但当时的系主任胡滨比较欣赏贾樟柯,还有教务处长赵奋喜(已故),他们都说,“你就先来念吧。”据贾樟柯介绍:

“然后我就去旁听,等着慢慢再转。后来四年一直算‘旁听’,一年付两千块钱吧,毕业时还是发毕业证给我了。”

这样贾樟柯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北影。开学报到时,父母送儿子到了北京,一家三口去了世界公园玩。那天,贾联凯和妻子看见了很多在山西老家看不到的景色,特别开心。贾樟柯牢记着父母快乐的一幕幕。

不过,贾樟柯由于不算是电影学院的正式学生,并且他比他的同学们要大很多,所以刚进入文学系的时候,他感觉是名列另册,他当时“觉得他们都是孩子,不像我,在社会上待过……我已经挣过钱了--我身上还带着一笔自己挣来的钱。”而贾樟柯在他同学则留下这样的印象:

“贾樟柯也是一个怪人,不声不响,独来独往。喜欢在天冷的时候穿着他标志性的暗红色羽绒马甲,一个人走来走去,碰到了就来一个温厚的笑容。”

就这样,贾樟柯步履蹒跚,开始了他“漂在北京”的日子。班上有好些同学是电影厂的子弟,有着先天的优越感。贾樟柯还记得一位女同学用不屑的语气说,现在连阿猫阿狗都可以当导演。贾樟柯听了之后就特别气,他想,阿猫阿狗为什么不能当导演呢?拍好拍坏是一回事,但你不能说人家连电影都不能拍呀。

因此,对这些噪音,贾樟柯处之坦然,他只想早日跨入电影的神圣殿堂。“在北京电影学院接受职业教育的第一堂课,贾樟柯就被老师完学生们放映的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的宏大史诗般的凝练气势所震撼。这为他今后拍摄的电影中大量使用凝固的长镜头的特点找到了依据。而在北影学习期间,贾樟柯还狂热地崇拜上了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代表、独立电影大师法斯宾德,这无疑也成为他后来热衷于独立电影的信念基石。而进一步关注德·西卡、布勒松和费里尼的电影则更坚定了贾樟柯走艺术电影道路的决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