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浪潮》第一次浪潮:大型电脑(2)

大型电脑还简化了后勤物流。公司可以将更多的原材料从货车运送到仓库再到工厂,也可以将更多的成品从工厂运送到仓库再到店铺。这样,货品不会因为信息不足而在某处滞留,公司也因此可以节省仓储费用。航空公司将机舱座位当作库存进行管理,而大型电脑用Sabre订票系统帮助航空公司拓宽航线并提供更多座位。在1960年,美国航空公司花费4 000万美元配备了Sabre系统,在当时可算是巨资,但它的确物有所值。

大型电脑使公司可以通过将记账和别的有可能影响运营的制表自动化,进而突破规模的限制。它们推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公司跨国扩张。在社会层面,大型电脑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就业,而且带来产品创新。但是大型电脑并没有显著改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们从未见过它们,我们只是对它们略有耳闻,知道一群戴着眼镜穿着实验服的技术人员在操作它们。

尽管如此,大型电脑仍然是个新兴事物,大家对它怀有敬畏之情。

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大型电脑就是电脑的同义词,因为那时并没有其他类型的电脑。到1980年,大型电脑的销量达到10万台。它们是有着“雨人”大脑的庞然大物,只会某些特定的工作,其他完全不会。你交给它们繁重的工作,它们就埋头苦干,不知疲倦地精确计算成万上亿的数据。

第一批大型电脑使用真空管作为它们逻辑电路的开关。这些真空管很大且造价高昂,并且你需要将大量的真空管连接在一起才能创造出一台电脑的思维逻辑。因此,早期的大型电脑制造成本高昂,运行时需要处处小心,而且它们耗能巨大。单独一台大型电脑就可能需要耗能160千瓦,这等于照亮整个费城地区的电量。真空管还很容易因过热而烧毁。只要电脑依赖真空管运行,它们就注定是昂贵的稀缺品。

这不是惊叹它们有多聪明,而是考虑到这样的成本,它们几乎根本不该存在。

移动电脑和所有现代电脑的出现都要归功于晶体管。贝尔实验室的一个团队在1947年研发出这一产品,他们用纸夹和剃须刀片研发出早期样机,并因此在1953年实至名归地获得诺贝尔奖。晶体管的重大进步在于它由像硅这样的半导体材料制成,而不是昂贵易碎的真空管。它温度不高,运行速度快,节能且稳定,而且体积小。你可以轻松地将几百个这些小的“三脚蜘蛛”组装在一个小小的电路板上,而以前可能需要若干真空管以及几百码长的接线。真空管面对高效率的“入侵者”毫无还手之力,在1955年晶体管开始大规模投入生产之后,它就完全消失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