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亚,从公元后9世纪日本假名的形成,到1446年朝鲜公布谚文音素字母,大约500年,是汉字系统中的音节字母时期。不过,假名和谚文都没有传播到国外,而谚文是结合成音节方块然后使用的。
文字的形体
形体是文字的皮肉,结构是文字的骨骼。皮肉容易变化,骨骼很难更改。这里谈几种历史上的形体变化。
笔画化。自源创造的文字,在频繁使用以后,屈曲无定的线条,就会变成少数几种定形的笔画,这叫笔画化。例如,篆书分不清有几种笔画,楷书可以分为“七条笔阵”或“永字八法”。20世纪50年代,汉字笔画归纳为五种(横竖撇点弯),称为“扎”字法。丁头字以泥板为纸,小枝干为笔,笔画形成丁头格式,可以分为“直横斜”和其他笔画。圣书字以纸草为纸,羽管为笔,笔画屈曲,难于定形,没有笔画化。
笔画有圆化和方化。汉字是方块字,希伯来字母也是方块字;缅甸字母是圈儿字,塔米尔字母也是圈儿字(Vatteluttu)。
简化。书写频繁,要求急就,必然删繁就简,简省笔画。字形简化是一切文字的共同趋向。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一路发生简化。行书、草书,更加简化。日本的假名是汉字的简化。五笔的“龙”和十七笔的“龍”、三笔的“万”和十三笔的“萬”,既然作用相同,只有不讲效率的人才会坚持书写繁体。
丁头字从早期到亚述时期,简化非常明显。圣书字从僧侣体到人民体,发生大胆的简化。拉丁字母原本简单,又从大写简化为小写(B变b,H变h)。
有人说,汉字既有简化又有繁化,而且繁化为主,跟其他文字不一样。这是把“繁化”和“复合”混为一谈。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复合符号。符号的复合和符号的繁化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其他文字在复合时候,把符号线性排列,不发生繁化的感觉。汉字把几个符号挤进一个方框,由此产生“繁化”的错觉。其实,复合也促成简化。“部首”在小篆中很少简化,在楷书中大都简化。例如“水”变成“三点”,就是复合促成的简化。比较一下《康熙字典》书眉上的小篆和正文中的楷书,就可以明白。朝鲜的谚文,把几个字母组合成一个方块,但是没有人说它是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