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2》拼凑完整的图像(2)

鉴于我正在写一本关于拖延的书,而你正在阅读它,我们姑且将它视为人性的一种弱点。人性的经济学模型并非大错特错,只是还不够完善。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相信的(即期望)这些激励在何种程度上可得,来对激励(即价值感)做出反应。不过,这还不是全部——还有第三个因素:时间。

经济学家早该更新他们关于人性如何面对时间的模型了,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认为。早在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信号理论之父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在美国经济学会做了题为《拖延与服从》的演讲。他提到,如果能考虑到人们为何非理性地认为当前成本要比未来成本更大,他们的理论就会更完善。在随后的几年里,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罗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在与别人的合著《跨越时间的选择》(Choice over Time)中,回顾了经济学如何更好地将时间考虑在内。

从此以后,行为经济学,一个考虑了时间因素的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家仅仅通过观察世界就修正了原来的经济学模型,就好比你睁眼开车就保持了平稳行驶。听上去,很合理吧?

最吸引经济学家的时间理论来自于心理学的行为主义领域。行为学派学者发展出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叫做相配假说(matching law),已经证明在预测老鼠以及人类的一般行为方面相当准确。以下是相配假说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期望 ×价值感/推迟

期望乘以价值感,再除以推迟。由此可得,你拖延得越严重,你的动机就越小。

将时间放在公式中,会有多重要呢?我发明了一个游戏,叫做“现在成交还是将来成交”。假设你是比赛选手之一,而且已经赢了 1 000元。10张崭新的百元大钞交到你的手中,你塞进了口袋。不过,我还有另一张支票——一笔有保障的钱,只是要推迟到一年以后才能兑现。这就成了一个两难局面。我至少要在支票上填多少的金额,才能让你心甘情愿地掏口袋,交还所有钞票,换走这张支票,然后等整整 365天再提现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