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本《中国建筑史》
从1942—1944年,梁思成根据多年调查古建筑的成果悉心研究建筑发展史,在实物的对照下终于读懂了宋代的《营造法式》这本“天书”。1944年他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这是我国第一本《中国建筑史》,还了他《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的夙愿。与此同时他还写了英文版的《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这是一部以图版和照片为主,加以简要文字说明的读物,供外国读者阅读。在写作《中国建筑史》的空隙中他将《营造法式》用现代绘图法将它的每一章节绘制出来,这是他十几年研究《营造法式》的成果。梁思成虽然十几年来专注研究古建筑,但他的视野从来没有离开建筑设计,并注意到城市规划这门新学科的发展,这是他与一般古建专家所不同之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考虑到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可以暂告一段落,国家正面临战后的复兴任务,尤其缺少建设人材。因而他建议母校开设建筑系,培养建设人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很快接受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建筑系主任。
荣 誉
此时美国的耶鲁大学,来函聘请他为1946—1947年的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艺术史及建筑史。美普林斯顿大学亦聘请他于1947年4月(正值该校200年大庆)参加“远东文化与社会”国际研讨会的领导工作。两份邀请函都赞扬了他不畏各种艰难险阻,坚持对中国古建筑进行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的顽强毅力。他忽然间成了一个国际知名的人物,为他的西方同行所关注。
1947年2月梁思成又被外交部推荐,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在耶鲁大学他系统地讲授了中国建筑发展史及雕塑史。办了一次中国古建筑图片展。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了“唐宋雕塑”与“建筑发现”两个学术报告。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他把四川大足的石刻艺术首次介绍给国际学术界。普林斯顿大学因他在中国建筑研究上的贡献,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的一年多,他还参观考察了近二十年的新建筑,同时访问了国际闻名的建筑大师莱特(F.L.Wright)、格罗皮乌斯(Gropius)、沙里宁(E.Saarinen)等,出席了在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体形环境”学术会议,接触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建筑师及有关住宅、城市规划、艺术和艺术理论、园艺学、生理学、公共卫生学等等方面的专家、权威。尽管他们各有派系、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规划、设计的目标,就是生活以及工作上的舒适和视觉上的美观,强调对人的关怀。
尽管梁思成一向关注城市规划及建筑理论的动向,但经过这一年多在国外的考察,更深入了解到国际学术界在建筑理论方面的发展。建筑的范畴已从过去单栋的房子扩大到人类整个的“体形环境”,范围小自杯盘碗盏,大至整个城市,以至一个区域。建筑师的任务就是为人类建立政治、文化、生活、工商业等各方面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