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Facebook》打进Facebook(12)

第六节

面试中忌讳的几个问题

应聘者向面试官提问时,要避免关注在主观感受上,而要聚焦在客观事实上,比如有关产品、技术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这些更有意义。

对于想要进入Facebook这样外国公司工作的中国内地同胞,我有一些自己的建议。在我参加的这类面试中,发现一个特点:虽然面试者的编程能力普遍都很强,但是沟通能力不够,这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能力上,还有交流讨论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自己思路的意愿。他们中有许多聪明的工程师,但愿意与你解释交流的只有一部分人。更多的内地同胞不愿意解释自己在做什么,而依赖别人从你写的代码中去反推。一般面试官都有能力这么做,但这样增加了沟通成本,一旦有误会,就没有机会让你去澄清。如果你的解法很好,程序也写得很好,那也就罢了。但如果你的解法存在很多问题,这就最容易引起面试官反感。我建议在写程序之前,先口头说明自己的思路,得到认可后再动手,这样更容易获得成功。工程师不仅仅要完成任务,你要主动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还要在得出结论之后想办法让别人接受,这就需要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面试中,一般都会留出时间给应聘者向面试官提问,对公司或者面试官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忌讳的问题,就是“公司什么时候上市(当时Facebook还没上市)”,“公司可能给多少期权”等这类财务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如果公司上市了,拿到的期权会是很大的财务回报和激励,但在面试结果还没出来前就询问,很容易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你太看重钱”。而且,这种问题其实技术型的面试官没有办法回答你。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数据有限,绝大多数人只知道自己的情况,不知道其他人的,而且他们也被培训过不去回答这种问题。

还有就是,有些人担心工作时间是否过长、是不是很辛苦等,这也会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即便你确实想了解,也可以换一种提法,比如请面试官描述一下他每天具体的工作安排是什么,从他的回答中去推测这家公司的工作情况。这样还表明你对他的生活感兴趣。总之,提问题要避免关注在主观感受上,而要聚焦在客观事实上,这样才不会让对方产生误会。如果你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产品、技术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上面,则更有意义,也说明你对这个公司和产品更感兴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