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阻力
既然人际关系中的阻力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那就必须正视它,并且找到驾驭它的办法。首先是尽可能地减少人际关系中的阻力。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在Twitter等微博客服务上,每个用户注册和使用服务的状态是公开的。由于Twitter主张用户使用真实身份,当一个社会公众人物注册时,系统就会显示这个人注册并使用Twitter的消息,这样,其他用户就可以比较方便地找到这个名人。这就相当于你已经知道你想结识的那个人“住”在哪里了,可以省去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很多中间环节——不必再费尽心思寻找一层又一层的中间人来获知对方的信息——他就在那里,你可以“走”上前去直接“拜访”或者打个招呼。这样的设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简单,人们可以方便地找到自己想结识的人,并通过一定的手段与他们建立关联。
其次,设置适当的阻力。如前文所述,如果任由人际链接任意发展,很可能会损害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切身利益。尤其对于作为社会稀缺资源的名人们而言,无阻力的人际链接简直就是个灾难。因此,杰克·多西和工程师们决定设置适当的阻力来实现人际与生活的双重优化。他们想到了有别于其他社会网络服务的一项设置——单向的人际链接。因为大部分人都想结识社会名流,而对于社会名流们来说,值得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来维系的优质人际关联是相对有限的,因此Twitter设置了单向链接的模式——普通人可以通过服务链接去关注他们想关注的人,但被关注的人可以不必付出社会成本来进行回应。这种设置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翻版——公众人物们总是被他们所不曾悉知的人们关注着,而他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对整个关注的群体而非个人做出回应和表示,当然也不排除偶尔会在特定的场合对幸运的关注者进行回应。这种看似简单的单向链接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关注者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被关注者则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在运行中杰克和工程师们很快发现了这种设置的高效性,于是推而广之,形成了Twitter独特的社交模式——Follower与Following。用户尽可以通过关注的方式与自己想接近的人形成关联,并不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但被关注的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信息要不要让关注者知道。这样双方的利益和需求都被兼顾,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均衡。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转变消息模式。随着人际关系的不断扩展,人们接触的信息量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伴随大量低效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无用信息可能会给用户带来困扰。当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巨大信息流时,表现的不再是喜悦,而是信息过载带来的疲惫与不堪。尤其是对于Twitter用户而言,用户大量增长的同时产生了多层次的人际链接,如果采用以QQ、MSN等为代表的即时信息模式,人们将在疲于回应各种信息中度过。但如果采用论坛的非即时信息制度,消息的滞后性又降低了Twitter的速度和效率。为了兼顾效率与效益,Twitter在发展移动平台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调整,由早期设定的实时信息模式改为准实时信息模式,将Twitter建设成为一款中继(中继,指允许大量的用户在一个小区内共享相对较小数量的信道,即从可用信道库中给每个用户按需分配信道)聊天客户端。
准实时信息模式主要致力于信息的快速传播,而不是信息的回应。在这种模式中,通过信息的异步传播,用户可以选择对信息的态度——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即时回应,因为Twitter的传播速度是堪比实时信息的;如果你不愿意,你可以选择默默关注,这并不会妨碍你与对方保持联系并获知他的最新消息,但却可以为你节省更多的时间。
通过准实时消息模式,Twitter超越了阻力的限制,使社会网络更有效率和效益,成为引领现代社会网络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