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风暴》现实困境

现实困境

如果你坚信自己可以和心目中的偶像建立联系,那么你所要做的就是在你和你的偶像之间寻找可能存在的链接,并把他们一一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关系链。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常常带有以果推因的特点,会忽视可能存在的限制与阻碍。

其实我们稍微深入一点思考就会发现,如果要实现这个理论,必须得到所有人的配合,而现实的情况是,因为配合可能会带来高昂的成本,很多人并不愿意担任这种中间人的角色。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到处宣扬六度空间理论的今天,我、你还有千千万万的大众至今也没能顺利地见到或者结交到国家主席或者美国总统——这种人际关系的延展因为成本太高而无法顺利开展下去,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五到六个关键人物实现,但可能在第一个关键人那里就遭遇到阻碍和困难而无法继续推进。当然,如果你坚持不懈,不断地变换角度进行尝试,或者终有一天你会实现这种链接。但大部分情况是,实现并保持一种人际关系链接是有成本和阻力的,并且随着人与人之间社会角色差距的拉大,成本和阻力也会变大。

具体来说,如果你想经由朋友的朋友认识一个与你的社会身份差不多的人,那么这个过程可能是简单而愉悦的,这种引荐的过程因为是在比较对等的关系中流动,因而阻力相对较小,引荐人也乐于付出相对较小的关系成本来完成这次人际传递。相对的,如果你想认识的是与自己的社会身份角色差异比较大的人,或者是现实社会交集比较远的人,阻力和难度就会成比例提升。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想认识临近单位里上班的一位新来的帅哥,由于我不认识隔壁单位的人,那么我要做的首先是在我的单位里找到一个中间人,由这个中间人将我引荐给隔壁单位的工作人员,然后再由对方找机会把我介绍给那位帅哥。当然,如果能直接找到认识那位帅哥的人做引荐,步骤可能还会更简略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我和想要结识的对象之间社会身份差异不大,因此中间人比较容易找到,并且也乐于帮忙,这种结识的目的也就易于达成。但是如果我想认识的是市长或者别的什么非常著名的公众人物,这种引荐过程就会因为可能存在的功利性而变得复杂和困难。因为对方是一种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很多人都想与其建立人际链接,但对于他们来说,真正有效的人际链接却是少数,如果不加选择地接受所有可能的关联,那他们的生活将无法正常开展。也正因为这样,作为连接点的中间人也不愿意承担介绍的任务,因为他们清楚这种行为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一旦给双方介绍,必然会消耗这种稀缺的人际成本,但是从何处寻找可以弥补这种消耗的替代品还是个未知数。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的人际联系远远不像六度空间理论描述的那样简单和美好,阻力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些时候,这些阻力是无法跨越的。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阻力现象。

阻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使人际关系无法按照六度空间的理论假设有效开展下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人际关联的有效性。如果没有阻力的存在,人际六度链接就可以任意发展,这种发展的后果是相当可怕的,人们将被淹没在来自数量庞大的“好友”传递的各种信息之中,社交的爆炸将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很多名人都是社交爆炸的受害者:一旦他们的电话、住址等私密信息遭到泄漏后,外界与其达成联系的阻力会因为这些信息的公布而变小,获得这些信息的人可以打电话给这些名人或者直接登门造访,但这种联系大部分是无意义的,很多人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结识的意愿,但对于这些名人来说却是不胜其扰。因此,在人际关系中设置适当的阻力是必要的。杰克·多西等人在建立Twitter之初是想将Twitter打造成一款即时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但很快,他们便发现了人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阻力问题。

一方面,如果任由阻力自由发挥作用,人际关系将无法得到有效拓展,而这并不符合Twitter作为一款优秀的Web2.0产品的本质。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消除阻力,用户个人的利益又可能受到损害,毕竟谁也不想淹没于没有边界的纷乱而松散的人际网络信息之中。要怎么做才能取得平衡呢?杰克·多西和工程师们展开了讨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