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风暴》弱链接陷阱

弱链接陷阱

在网络服务中,人们建立的就是一种弱链接——通过某种机会建立的,未经计划的比较偶然的短暂接触。在这样的关系中,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相见,有些即使见面也不过是点头之交,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发挥作用。

事实上,很多信息和机会都是来自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并不重要的弱链接。传统的SNS服务和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服务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点,充分发挥了弱链接在人际交往中的强大能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先来看看以Facebook、开心网等为代表的SNS服务,在这类社交网站中,是假设人们之间进行的是一种真人社交,即注册用户使用的是真实的姓名、性别、职业等社会身份,通过这种真实信息的传递找到可能认识的人,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人脉关系。这是对弱链接的一种强化——与早期BBS服务不同,在这类网站中,人们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建立的弱链接,而早期的BBS则是以网络活动为脉络建立起来的弱链接。当然两者各有利弊。在BBS中,由于某种特殊的主题将分散在各个地区的人聚合到一起,人们在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中结识,这种结识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当然伴随而来的信息就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比方说在天涯、猫扑等社区网站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引发聚众围观的帖子,有斗富事件、卖身救母事件等,在这些事件爆红的背后是无数网友贡献的点击率和评论。他们是针对某个事件展开讨论的,并在讨论的过程中与某些观点类似的人产生关联,或者与观点相左的人因为彼此辩论而结识,但是这种弱链接中天然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是个人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很多人为了方便起见拥有多个账号(俗称马甲),这使得现实人际关系的扩展效果大打折扣。其次,人与人的关联是借由话题和事件产生的,并且在后续的联系中更多的还是以话题的方式汇聚,这种方式使人们彼此间的关系比较片面化,无法全面了解一个人。比方说,如果你认识的是一个擅长批评的网友,那么大部分时间你看到的只是他批评时的言论,这样难免就会产生犀利甚至偏激的印象。而事实上,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个温和的人,但从社区交往中很难看到这一面,所以也就很难了解到这一面。这样就可以解释早些年很多网恋故事中出现的“见光死”现象——因为网友们了解的是片面的、单向度的信息,与现实差距太大,所以无法接受和适应真实的对方,只能一拍两散。最后,BBS中的产生的人际聚合现象是短暂而少数的,绝大部分人只是作为分母被忽略掉了,只有少数人通过某次事件成为核心。那些早些年被人称道的网络造星运动的背后是无数被网络淹没的个体,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更多的信息或资源,社会交往也并没有因此而真正扩展开来。

弱链接在人际关系中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时时处处存在,与我们每一个人相伴。然而弱链接受其自身特性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弊端和陷阱。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内,弱链接的缺陷又被进一步放大了。

Facebook、开心网等SNS服务看到了这点,于是选择有别于BBS的方式,以人的聚合为基本,通过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社会交往,实现和达到扩展社会网络的目的。在这种预设的前提下,大部分人乐于以真实的身份进行网络活动,这样就极大可能地避免了在BBS上混乱虚假的人际关联,加强了弱链接的有效性。

当我第一次收到朋友的邀请加入开心网时,看到了网站上善意的说明——请以真实的身份注册,这有助于快速找到你的朋友。因此在注册的时候我选择了使用真实身份,而我所邀请的朋友们大多数也选择使用真实的身份注册。这与以往的网络体验不大一样。然后很快我发现有更多的朋友加入进来,这样我们就在网络上形成了松散却固定的联系——虽然不够紧密,也许很长时间都不曾对话,但经由一些彼此共同参与的活动,这种微弱的联系不曾中断。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朋友的朋友接触,我的社交圈子也得到了扩展,认识了天南海北的很多朋友。虽然大部分人都没有在现实交往中有过交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与我之间开展真诚的、善意的交流和互动。事实上,当我需要收集信息或者寻找创意时,很多时候不是通过亲朋好友,而是从通过朋友的朋友建立的这种弱链接中得到帮助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