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真相》棉花配额之战(6)

2006年8月1日,法新社报道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当年2月份签署的涉及废除棉花补贴的新贸易法案生效,“标志着美国棉花补贴被正式废除”。这个看法后来被证明是表面化的。实际上,美国的农业法案每5年修订一次,被巴西指责的2002年的农业法案在2007年即将到期,而在2007年12月14日,美国参议院宣布通过新的2860亿美元的农业议案,议案基本没有修改未来五年的棉花补贴计划。

换句话说,巴西虽然胜诉,但裁决结果无法执行。巴西政府顾问丹尼尔·萨姆纳通过一项计量经济模型的研究表明,1999—2002年,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补贴,世界棉花价格将要平均提高12.6%,或是每千克提高14.33美分。这个结果对巴西而言自然是个喜讯,但是却要以美国棉花出口减少41%作为代价。美国怎会断己腕救他人呢?

四个利益主体的微妙关系

作为宏观调控的实施部门,国家发改委面临的局面是微妙的,这微妙的关系中涉及四个利益主体:棉农、棉花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国际棉商。

国内棉价和国际棉价就好像是相邻的两个池子,但是水位有落差,一旦将二者的隔离打开一个缺口,国内棉价的高水位就会马上与国际棉价的水位拉平。掌控缺口阀门的是发改委手中的进口配额。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棉价与国际纺织品消费市场形成了默契:采用贸易壁垒的办法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需求萎缩”现象,迫使中国纺织品企业降价销售,从而增大中国成本压力。同时以低棉价“陈兵边境”加以诱惑。这种新型的“胡萝卜+大棒”的策略对中国纺织品企业既拉又打,极大激发了纺织企业追求自由贸易、呼吁取消配额、扩大进口、降低原料成本的本能冲动。

2006年7月4日,国家发改委为解决棉花配额之争召集利益各方开了一个协调会,会议持续了一整天,但是分歧严重。最后有接近决策层的官员一锤定音:“总之配额肯定是要增发的,否则真的出现棉花缺口,纺织工业受到影响,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但是,增发配额之事立即招来棉花加工企业的反对。作为棉花企业的行业指导单位,中国棉花协会在自己的网站上为会员企业说话:国内棉花供应量足以满足需求,增发配额是没有必要的。

在一家大型纺织企业负责外贸的负责人看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供需是否平衡,而在于价格差:“有每吨15000元的棉花我不买,去买每吨16000元的棉花,这可能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