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南昌待了一年后,王阳明和妻子启程回老家浙江余姚,路过浙江广信(上饶)时,他拜见了当地儒家大师娄谅。娄谅也是个偏执狂,年轻时也想成为圣人,并且得出了一个他自己深信不疑的真理:圣人境界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朱熹所谓的“格物”就是通过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穷究而得到真理,再说得功利一点,就是通过大量的书本与实践的学习,从而达到了解事物规律的目的“致知”)。不过,娄谅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他也走了许多弯路。
年轻时,娄谅就立下成圣的志向,但开始时特别喜欢虚幻的道佛之学。在寻访了诸多大师和道长之后,突然灵光大开,脱掉道袍,捧起了理学著作,开始拜访理学专家。但娄谅运气很差,遇到的都是些让他考公务员做大官的专家。娄谅认为这些专家跟他的启蒙理想相距太远,在走了太多弯路后,他遇到了极为可疑的儒学大家吴与弼。之所以说吴与弼可疑,是因为他号称儒家,但日常的许多行为却像墨家。每天一大早,吴与弼就领着学生去开荒种地。学生如果有偷懒的,他张嘴就是一顿臭骂,偶尔还动手。弟子们在他的教导下,一出山就名动江湖。所以很多地方官都来找他,要他出来为百姓做点事。他的回答很搞笑:“宦官、释氏(佛学)不除,还想要天下太平,这太难了。我出去顶个屁用!”
娄谅在吴与弼门下学了很多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放置地,自认为大功告成后,娄谅就跑到广信开办学校,广招门徒。
王阳明来拜见他,他自然很高兴,双方谈到最后,娄谅说,圣人可以学得到,做得到。王阳明一直在寻找如何做到圣人的方法,听娄谅这么一说,惊喜万分,急迫地问:“如何学到,如何做到呢?”娄谅说了两个字:“格物。”
王阳明如遭当头棒喝,从之前对“圣人很难做到”的困惑中惊醒,告别娄谅回到老家后,每天一门心思想的就是“格物”。
想要“格物”,就必须深刻了解朱熹的思想。王阳明找出了朱熹的《四书集注》作精深的研究。朱熹这个人喜欢作读书笔记,在上面批注得密密麻麻,王阳明白天看朱熹的《四书集注》,晚上就看《经》、《史》、《子》、《集》。这些课外书让王阳明眼界大开,心思日益增进。等回过头来再看《四书集注》,他觉得太小儿科了。
王阳明觉得朱熹这老头被人崇拜和摩挲了这么多年,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但是从《四书集注》上居然一点儿都看不出来。他找出了理学的权威著作《近思录》大口大口地阅读,最后,看到朱熹的那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连一草一木都涵着至理。就是说,理,这个东西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你只要去认真地格,它就能出来,你也就成为圣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