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人们对周顗当时的态度作出种种的猜测。有人说,周顗是为了能使司马睿与王导君臣全始全终,不让王导觉察出是自己的劝说,而要归美于司马睿;也有人说是周顗当时喝醉了,没有听到王导的招呼。其实,这些推测似乎都不太贴切。平心静气地还原当时的场景,我们也许能够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王导、王敦为首的王氏家族作为江左的第一大族,是司马睿提高皇权的最大障碍,也是此前司马睿一系列部署的矛头所向。王敦因愤怒而起兵反叛,作为乱臣贼子的亲属,王导以及在京师的王氏子孙命在须臾。只是因为司马睿“雄武之量不足”的缘故,司马睿在没有十分的把握的情况下,还下不了与王氏整个家族彻底翻脸的决心。是彻底与之决裂,拼个鱼死网破,还是留下王导,从而留下一点回旋余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看起来各有利弊。因此,让司马睿迟迟难以决定。而历来仁厚、睿智、善于协调各方的周顗的意见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周顗在宫门外两次置自己的朋友和上司王导于不顾呢?
这正是周顗的精明之处,也是处于矛盾漩涡中慌乱无措的王导应知而未知的地方。试想,此时的司马睿正处于矛盾之中,如果周顗在宫门外与王导勾勾搭搭,一旦司马睿得知,那么周顗再去劝说司马睿,言辞还能有多少说服力呢?况且,欲诛杀王导家族的刁协、刘隗等人,哪一个不比周顗与司马睿更为亲近?他们的耳目众多,只要周顗与王导之间有只言片语传到司马睿的耳中,那么周顗不仅无法营救王导,而且周顗乃至整个周氏家族也有可能与王氏同归于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以周顗的二弟周嵩与王含、王敦的姻亲关系和种种无礼于司马睿、刁协的言行,一旦司马睿决心大开杀戒,这一切都不是没有可能。此时的周顗只有凭籍着长期以来自己在司马睿心目中树立的美好形象,凭籍着危难之中显示出的忠心,凭籍着与王导划清界限而表现出来的公心,才能够取得在司马睿面前的话语权。
其实,周顗此时是最艰难的,他既要解救自己的朋友,又要自保,还想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保护好司马睿。然而从王导的举动中可以看出,此人在灭顶之灾即将到来之时,早已方寸大乱,虑不及此:是朋友,势必会救你;不是朋友,说了也不会救你,还用你在宫门外面、众目睽睽之下呼救么?如果王导足够聪明和镇定,应该在看到周顗进出宫门的时候,依然跪地,故意与自己的老朋友保持应有的距离,以免弄巧成拙才是。
从周顗这一系列举动来看,走出宫门时的周顗并未神志不清,而这一切举动的背后都隐含着大智之人难以企及的深意。也许,周顗在内心正为王导的愚蠢着急,同时又以他的仁厚,原谅了王导在此境遇中的愚蠢表现。
然而,周顗的举动却引起了王导的刻骨仇恨:他忍让了司马睿数年的紧逼,他冷眼旁观了刁协、刘隗等人多次的嚣张,他似乎对朝廷的疏远坦然处之。如今自己整个家族命悬一线,仿佛所有的人都抛弃了自己,但是,这位历来儒雅、大度的老同事周顗,此时竟然也翻脸不认人!他能不怒火中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