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15课》华人首富的情商推手(1)

李嘉诚的创富史,可以说是情商的活教材。它告诉我们:情商不是万能的,但要成功,没有情商却是万万不能的。

解读这位商界超人的成功秘诀,已千人千说,但追溯他的创富经历,我们注意到以下一些细节。

随家人逃难到香港的李嘉诚,在父亲病逝后,开始在舅父开的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16 岁的少年李嘉诚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他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这个功夫练就的是同理心,这使他在日后做推销员的时候,总是能凭着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样类型的人,并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性格,从而确定相应的推销策略。

李嘉诚曾在五金厂推销铁桶。有一次,他和同事都想把一家正准备开张的旅馆发展成客户。同事抢先找到旅馆老板,却无功而返,因为老板有意与另一家五金厂交易。李嘉诚迎难而上,但他并不急于见老板,而是与旅馆的一个职员交上朋友,随后得知:老板很疼爱他的儿子,但却为抽不出时间陪儿子去看赛马而感到内疚。于是,李嘉诚自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去看赛马。

此举令老板十分感动,随后爽快地同意从李嘉诚手中买下380 个铁桶。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7 倍。

多年后,李嘉诚谈到他对“打工”的理解时说:“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的手段,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当作是自己的事业。” —这份投入,给了他持久的自我激励,自然得到了老板的赏识,18 岁便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

22 岁那年,无论老板如何赏识和挽留,已经感受到塑胶制品业蒸蒸日上的李嘉诚,执意要另立门户,进入新兴的塑胶行业。他动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并向亲友筹借5 万港元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毅然走上了创业之路。这样说干就干的行动力,体现了他的独立性和坚定果断。

独立创业后不久,初尝几次成功甜头的李嘉诚,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创业的坎坷。他的塑胶厂一度濒临破产,用了5 年时间才慢慢有所好转。但不管如何艰难,李嘉诚拼尽全力,始终没有放弃—这份坚持,正是源自他超强的抗压能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