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莫言》有追求才有特色(5)

徐怀中:写小石匠和姑娘的情感,也很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青年男女的爱情。他们既有受封建意识束缚的一面,又有自由的一面。作者把在极端贫困生活下的农民的心理变化,很准确地写了出来。尽管他在写作时把那种从政治意念出发的东西扫荡得干干净净,但因为忠实于生活,恰恰从整体上把当时农村那种氛围很真实地再现了出来。我觉得,这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中国农民的命运。作者把政治背景淡化了,但极“左”路线给农村带来的严重后果,还是可以从作品的气氛中感觉到的。当时的普通农民的郁闷心情,苦中作乐,坚韧忍耐,都从人物的活动中表现了出来。尽管作者在写的时候,有意识地排除了政治意念,但是我觉得又恰恰达到了另一种境界。当然,如果像李本深刚才说的那样,把思想更凝聚一些,使思想体现得更加深刻,更加鲜明,那就更好了——这里还是有它的不足之处。

莫言:我的思想还很浅薄幼稚,写作功底也不厚实,根本没形成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固定的、系统的看法,一切都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在听课中,受了老师的启发,自己胡乱地想想,胡乱地尝试尝试。

徐怀中:这种尝试是很艰难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难的写法。他表现了当时的中国农村的面貌。“四清”时我在农村待过八个月,我想,只有中国农村才是这个样子,外国农村我们不了解,只有中国农村才有这种特定的情景。实际上,土地给农民带来的不是过去认识的那样一种关系。把人集中起来,就在桥洞里边睡,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他们也有自己的欢乐。那种民情风俗,写得味道很足,作者尽在不言中传达给别人的那种感受很多。当然,我想这个作品的读者面不会很宽,一是欣赏习惯上的问题;二是如果对农村不太熟悉的人,也许欣赏这篇作品会感到距离比较远。但是,这不是太大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写东西,必然有局限性,不可能写得让每一个读者都喜欢。如果能像李本深刚才说的那样,写作时有所考虑,使得自己的作品能扩大读者面,做到雅俗共赏,那就更好了。总体来说,我对这篇作品的印象是,如果我们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而对作品加以分析的话,还不是不可捉摸的。在读这篇作品时,正好刚看了李存葆同志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我就觉得这两篇东西是两个味道,好像是从两个方向攻占了同一个阵地。李存葆的作品是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军队生活。莫言是反映了荒谬年代的农村生活。这两篇作品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两种音响。我觉得都有很好、很强烈的效果。莫言看似随意把笔撒开地写去,但他用文字还是很节约的。比如他写一个生产队长,只有那么几行,写队长晚上辛苦,白天跑到菜园屋子里睡觉,淡淡一笔,给人留下很多可供回味的东西。笔墨不多,但人物性格很鲜明、很自然。刚才本深说了,莫言没有对人物进行净化处理,把人物很立体地带着人物本色地勾画出来,我觉得也是很好的。总之,从我看了莫言的《民间音乐》再加上这篇《透明的红萝卜》,我想,他已经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一种色调和追求。

《看莫言——朋友、专家、同行眼中的诺奖得主》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