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解人》人文精神问题偶感(1)

人文精神问题偶感

近来,一批相当优秀的青年评论家撰文大谈人文精神的失落问题,这引发了我的一番感想。

是市场经济诱发了悲凉的失落感了么?是“向钱看”的实利主义成了我们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根源了么?

如果现在是“失落”了,那么请问在“失落”之前,我们的人文精神处于什么态势呢?如日中天么?引领风骚么?成为传统或者“主流”么?盛极而衰么?

有一些失落感是针对通俗文艺而发的。那么,在通俗文艺远不发达的往日,如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我们是拥抱着或洋溢着Humanism——人文精神的么?

有一些失落感是针对着“调侃文学”与“痞子文学”的。在调侃、痞子、通俗之前,我们有自豪的英雄与战斗的文学。那么,人文精神是英雄与战斗的精神么?或者,调侃是反人文精神的么?幽默呢?幽默感是人文精神失落的征兆还是相反呢?痞子文学的内涵就是文学中的“痞子”吗?

我颇感困惑。

1.人文精神是一个外来语,本身并没有严格的界说。Humanism,从字面上看是人的主义或学说,那么,我们无妨视之为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或者更简单一点来说,我们姑且可以假定人文精神为一种对人的关注。

对人的关注本来是包括了对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关注的,就是说我们总不应该以叫人们长期勒紧裤带喝西北风,并制造美化这种状况的理论来弘扬人文精神。但是,当我们强调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的时候,我们自古已有于今尤烈的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存天理灭人欲、舍生忘死、把精神与物质直到与肉体的生命对立起来的传统就开始起作用了。毛主席讲的人要有一点精神,也是指解放军战斗“不吃苹果”的精神,苹果多了,吃了,又从哪里去体现“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呢?有了苹果就失落了精神,其心理暗示可谓源远流长。“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修正主义要义的心理定势也极有趣。所以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低指标,不要资本主义的高指标”云云,很难说是张春桥的个人专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