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智慧·大师谈》第四章(1)

第四章

祭祀

《易》之言祭祀享祀,均含有二义。一为祭神祀鬼,此祭祀之本义也。一为人群之集会,以谋一群公共之事,亦以祭祀行之。盖古人风气淳朴,而庶民之家,又无广庭巨厦,足以为集会之地者,故凡有会议之事,往往藉祭祀以行之。一乡一邑之事,则集之于社,一家一族之事,则集之于宗庙,所谓“利用祭祀”,“利用享祀”,及“孚乃利用”等象,不尽为祷祀求福,实含有会集群众之意焉。降及后世,厉行专制政治,普通人民,更不容有公然集会之事,幸有此祭祀成例可援,得藉事神为合群自卫之一道。上以神道愚民,民以神道自卫,可见无平不陂,《易》道之妙用即寓于其间矣。近如各乡之有社庙,各业与侨民之有会馆,无不以祭祀为集合群众之介,犹足以觇《易》之遗意焉。

典礼

《系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故谓之爻。”“典礼”者,乃所以处断万事万物之一切制度之谓也。故古圣王之所以治天下也,大而礼乐政刑,小而训诂名物,无不下顺民情,而上合法象。法象莫大乎天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能合乎天地法象者,民情自无不顺,故谓之“典礼”。典者守也,礼者履也。必能会通乎天人,然后足以昭信守而见履行。孔子之周问礼于老聃,即此礼也。盖周自东迁而后,文武之道载于方策者,散佚殆尽,诸侯恶其害己焉,皆毁之以自便。孔子周流列国,虽得百二国之宝书,要皆属各国之历史故事,而所谓典礼者,迄不可得,故不得不求诸老聃。老氏世掌周史,耳熟能详,先王之典礼,不啻若自其口出,而提纲挈领,巨细毕赅,则莫备于《易》。孔子受之,极深研几,得其会通,又虑触当世诸侯之忌也,正言之不可,乃寓微言于《十翼》之中,所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肄而隐”者,非夫子之自道邪。于是更广其旨以修《春秋》,删《诗》《书》,订《礼》《乐》,而古先圣王之典礼,乃灿然大备于六经,永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与天地法象,并昭千古。此孔子所以为述而不作,而功在生民者,非《易》又乌乎知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