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启示录》六、情与政(10)

人为万物之灵,在于他的意识。意识的前提是主观与客观的分离,即客观大千世界成为意识的对象,而自我成为意识的主体。世界是客观的、无限的、永恒的、自在的,归根结底是没有意志愿望与情感的,主体的自我意识及与世界的分离意识是短暂的乃至脆弱的,但又是充满了灵性、感悟、欲望与思想智慧的万物之灵独有的本领与体验。他的肉体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他在有生之年常常为这种局限性而痛苦;然而他的心灵又是无限的与自由的,至少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以有限之身思无限之大,以有限之生命思无限之寂寥,这是万物之灵的独有的痛苦,也是万物之灵的独有的骄傲。

如此说来,人的意识的基本矛盾一是主观与客观的联结与分离,自我与世界的联结与分离。由此而生种种的哲学与科学。二是此岸与彼岸的联结与分离,生命的短暂与感悟的无限的联结与分离。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由是而生种种的宗教、哲学、艺术。三是灵魂与躯体的联结与分离。由是而生种种的喟叹,种种的艺术与宗教。而在这三大矛盾之中,自我是主体,这是不错的。但自我同样可以观察自我,省视自我,反思自我。这后面的三个“自我”,便又变成了对象,变成了客体,变成了被一个超脱的、与无限的世界与灵魂契合的自我的怀着悲悯与智慧所面对的渺小的个体。这也就是说,人的意识不仅在于主观与客观的分离,而且在于主观与主观的分离;不仅在于自我与世界的分离,而且在于自我与自我的分离;不但有此岸与彼岸的分离,而且有此岸与此岸的分离;不但有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而且有灵魂与灵魂的分离。能不能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来清醒的审视自我,这可以说是悟性的根本标志之一。因为说到底主观仍然是客观的一部分,自我是世界的一部分,此岸是彼岸的一部分(序幕或者插曲或者变奏),灵魂是肉体的一部分(能量或者升华或者特性)。反过来说,客观是主观的材料,世界是自我的舞台,彼岸是此岸的想象(恐惧或者向往),肉体是灵魂的暂时依托。自我和世界都是一分为二的,互相观照而又自相观照的。所谓自我感觉,所谓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批评,所谓自我陶醉……所有这些用自我+动词组成的短语都包含了自我的相互分离,包含了一个相对比较超脱比较客观比较冷静和富于思辨能力的自我与另一个相对比较现实比较主观比较热情和充满欲望情感的自我的分离的含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