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人类的本能记忆(2)

为了应对外在刺激信息的汪洋大海,我们的大脑在将信息存入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之前经过了多个层次的加工与过滤。比如,从几百万的脉冲中,我们的大脑构建出了一幅图像,可能是某个黑色的、会运动的东西,而瞬间之后我们“意识”到了有一只小黑狗向我们跑来。与某个越来越近黑色东西的一系列快照所包含的成千上万片信息相比,一只快速跑向我们的黑狗这个相对抽象的信息,则更为有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抽象的信息也更加简洁。在我们的神经元加工传入信息时,从简单的刺激到图像模式识别的过程,大量的信息都被有意地舍弃了。这是第一层无意识的生物学遗忘——所以我们很少能够意识到。

一旦某个外在的刺激通过第一个过滤层,或者此后我们形成了关于此刺激的意识,那么它通常会被存入所谓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提取这种记忆,但是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消散得非常快——大约几秒钟,大部分的信息就都消散了。

心理学家艾伦·巴德利(Alan Baddely)认为,短时记忆实际上包含三个独立的部分,它们都从属于一个特殊的控制单元。第一部分给视觉空间印象充当短时的心理画板。研究者已经表明,它能够保存几“块”(数位或者字母)信息,可能平均在 4~ 7块之间。第二部分的功能是充当一个短时的音频回路,记录大约两秒的声音与言语。如果没有更新(比如,不断地重复),音频信息将很快消散。我们能够通过重复地念电话号码而短暂地记住它们一会儿,就是这个道理。第三部分是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的一个短时缓冲区,情景记忆也就是对我们刚刚经历过的事情的记忆。

取舍之道

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的瓶颈,几乎所有信息在到达长时记忆之前都必须通过这一瓶颈。一旦一片信息被转入长时记忆存储器中,它就被存储在我们所称的“人类记忆”中了。

实际上,记忆的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成功地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存储器中。第二步是从记忆中提取那个信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