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历史不完美》当君宪成为往事(2)

君宪先锋

在近代中国,严复是作为思想启蒙者载入史册的。他在甲午战争后向中国人翻译介绍《天演论》,从理论上为先前几十年只重视物质增长的“中体西用”背书,认为中国所面对的问题就是经济形态上落后于西方,中国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和社会体制变革。至于其他,比如政治架构,严复在那个时代并不认为它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已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严复在1895年之后的维新运动中虽然积极介入,也传播了许多西方新思想,但是并不认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许多观点。我们从他那篇著名的《拟上皇帝万言书》中,发现其主张就是一种君主主导下的政治渐变。他认为只要变化的方向对,就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地走下去,终归能够走上东西洋立宪各国的共同道路。中国不需要标新立异、超常规发展,不需要总显得急不可耐、步履匆匆,一个政治上成熟的大国就要显现出从容优雅的风度。对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1898年的急切,严复向来不以为然,他以为正是这对师徒的乱来,最终葬送了大清两百多年的江山。严复认为,假如康有为、梁启超不去鼓励那个少年天子匆匆忙忙进行政治变革,而是两宫和睦渐进改良,那么要不了多少时间,大清的政治必能有所改善。等待慈禧太后百年,等待小皇帝再成熟一点,许多问题应该不会继续成为问题,应该能够迎刃而解。

严复的思考当然不是事实,1898年之后的中国在经历了几年徘徊后,终于在1901年重回新政轨道。特别是到了1904年,中国在经历了日俄战争的强烈刺激后,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中国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转型的过程正式开启。这是中国政治的实质性进步,因而严复和那时主流社会的人们一样,很快从1898年之后对政治的冷漠转为对政治的热情,迅速转变成一个君宪主义者,真诚相信君主立宪是当时中国政治上的唯一出路。

对于清廷的君宪主义呼吁,严复给予积极回应,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君宪主义运动提供理论支援和学理依据。他在那一年(1905年)先后数次在上海青年会演讲西方政治学,对世界上已有和现存的国家类型给予细致点评,以为要救亡,就必须将中国从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因为只有在立宪体制下,民众才能通过议院轻而易举地完成和平变革,实现政府更迭而不危害皇室利益,皇室也就可以在君主立宪体制下万世一系,永享国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