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中国经济》前言(2)

在当今的中国,即使是普通人,也已经对“世界工厂”、“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WTO等等词汇耳熟能详了;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们更是对中国经济现象背后的 “凯恩斯主义”、“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经济转型升级”、“国进民退”、“中国模式”是否成立、“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孰优孰劣、“权贵资本主义”是否在中国存在等等问题,展开着激烈的争论;中国的各级政府,更是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同时,常常非常强势和高调地介入到具体的经济事务当中去,“中国式投资”、“中国式救市”、“中国式外贸”、“中国式产业发展”、“中国式增长”、“中国式消费”、“中国式创新”等等背后,都能看到中国式强势政府的主导性和影响力。那么,从上而下,对经济事务这么多的关注度和参与,为什么中国经济仍然这样纠结、这样混沌呢?我们还能否走出经济发展的误区,让我们的未来和子孙们不再纠结了呢?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依然没有摆脱“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其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大规模投资驱动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基础的可持续性已经越来越薄弱,而且政府在其中的强势主导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质疑。这种中国式的“投资大跃进”的狂欢,不仅反映在我们的高铁建设中、房地产行业中、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各类交通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而且,在我们过去的招商引资工作中、各地的外向型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于,在今天的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级政府主导的“投资大跃进”的一次次上演。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投资冲动,固然为GDP的增长多贡献了几个点数,可是我们都不愿意仔细地评估一下、思考一下,这些投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未来到底能够带来什么?经济规模的扩展,姑且不去谈论投资方向对错与否,也不可能带来经济“质”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软实力的增强!况且,政府主导下的增长模式,我们常常是犯了投资方向和策略上的错误,并且是寅吃卯粮,以牺牲未来换取今天的增长!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调侃,我们的政府是以不断的“改革”来掩盖过去不断犯下的改革中的“错误”!

当然,任何经济体的转型和发展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更不要说像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可是问题是,我们的改革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让“市场机制”扭曲得太过度了?政府和特权是不是太强势了?作为经济基础的消费者和民营企业,是不是太弱势、太没有地位了?特别是几十年来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体系没有改变,民营企业的合法身份和政治前景不明,现在民营企业家“移民”的积极性已超过“投资”的积极性,导致民营经济迅速下滑。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纠结就不会停止,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会有一个大问号,我们今天所热盼的经济转型升级和调整结构也将会变成指鹿为马、遥遥无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