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胜利》序言 城市胜利了吗?(1)

序言 城市胜利了吗?

薛涌(学者、耶鲁大学历史博士)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于2011年底出版了一本新书《城市的胜利》,引起了从《经济学人》到《纽约时报》等严肃国际媒体的广泛注意。他在《波士顿环球报》上也发表了文章,题为《如果你热爱自然,就搬到城里来》。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把我们心目中的环境主义先知梭罗描绘为一个罪恶昭彰的环境破坏者(梭罗的一次野炊就烧毁了300英亩的森林!),解构了瓦尔登湖的神话。在他看来,人类是对自然有极大破坏力的物种。如果人类热爱自然的话,最好的办法不是到自然中去,而是离自然越远越好。

他和另外一位经济学家马休?卡恩(Matthew Kahn)的研究揭示,美国的碳排放有40%来自家用能源和交通,其中私家车又是最大的排放源。私家车的使用和人口密度紧密相关;人口越密集,私家车的使用越少。在家庭收入和住房面积同等的情况下,居住在人口密度大于10,000/平方英里地区的家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为687加仑;居住在人口密度小于1,000/平方英里地区的家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为1,164加仑。以波士顿地区为例,仅就开车这一项而言,都市家庭平均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起郊区家庭来就要少6,700磅。如果把家用能源算进去,差别就更大了。从市区移居到郊区,往往是离开公寓搬进独门独户的大房子,这意味着家庭用电量将增长88%。标准的郊区家庭比都市家庭每年多排放6吨二氧化碳,其中包括4,400磅的取暖排放和1,800磅的电力排放。

所以,格莱泽呼吁,如果你热爱自然的话,就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波士顿市中心去定居。住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比住在森林中更环保。无巧不成书的是,最近《波士顿环球报》报道,因为梭罗的崇拜者过多,瓦尔登湖人满为患,自然生态和景观都面临着危机。

在格莱泽看来,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而且还能刺激创新。高密度都市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进步的引擎。但是,战后美国的都市化,实际上是在否定“城市胜利”说。因为郊区化稀释了城市人口,造成了大都市的贫困和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中产阶级厌烦城市的多元性,宁愿搬到郊区,和与自己经济状况类似的人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美国战后废除了种族隔离,但郊区化却创造了新的社会隔离,不同种族和阶层的人照样各过各的日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