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探索价值观的迹象体现在,自1979年以来宗教活动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的宗教中,佛教发展得最快,基督教(中国区分为新教和天主教)也发展很快。上海的新教和天主教教堂举办各种活动,分外热闹。中国人对道教和伊斯兰教的兴趣也增加了,许多民间传统、“流行”宗教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在今天中国随处可见的,全面而快速的变化令人在多方面感到不安,上述寻求基本价值观的愿望就是一种结果。每个人对这种寻求的定义都不同,并且考虑到个人“空间”在中国的增加,很难概括整个过程。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出现整齐划一的、被所有人或者多数人共享的价值体系是不可能的。更有可能的是出现一种包含很多因素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中国的和西方的、宗教的和世俗的--价值观体系。
未来的政治经济结构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政府指导思想(其发展模式)的一些重要方面发生了改变。1980年,中国在农村和城市引进了市场体制,中国非凡、持续的经济增长由此开始。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绝对不能放慢改革的速度,应该加快改革,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爆炸式的经济增长。但是由发展模式引起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以及发展中忽视的一些重要问题导致了知识分子、党和政府领导人的疑惑。在过去的几年里,在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的领导下,中国向更加公平的发展战略迈进。这种发展战略不只追求政府与市场、农村与城市之间更好的平衡,而且更关注由无限制的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住房建设、卫生、教育等问题。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果领导层能够成功地实现这种转变的话,这种平衡性发展能坚持多久?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放松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控制,削弱了中央设置和实施特权的能力。地方控制了更多的资源,更加重视它们自己的投资规划而不是中央的想法。中国政府必须要认真对待主张更加公平的观点,以防止这种观点听起来像是对毛泽东时代大锅饭政策的回归。中国政府要纠正市场经济无节制的增长,而不是完全抛弃这种增长。然而,支持更多地关注社会正义的观点有两种重要的来源。首先,爱国主义分子或民族主义者呼吁过度强调市场是“全盘西化”表现,这种“全盘西化”忽视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其次,秉持儒家思想的精英呼吁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公平地为人民提供物质福利,特别是要照顾、关心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