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度,去印度》鹿野苑的故事与遗迹(2)

这塔建于公元前3 世纪孔雀王朝崇佛的阿育王时期,4 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又重修。现在塔损坏严重,顶部崩塌,东南基座被移走,后人代以石块充填。

关于塔址,据说是弥勒佛受记之处。当年如来在鹿野苑说法,预言未来将有高人如何如何,座中弥勒便道愿作那种高人。如来首肯:“创汝所言,当证此果。”其实就是如来挑选继承人、弥勒自荐被批准的地方。

佛经称,天界四千年、人间数亿年后,弥勒佛将出世下凡,在龙华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三度说法,度尽上、中、下根之众生,号称“龙华三会”。中国的弥勒佛是布袋和尚的形象,纯粹是本土化的结果。

按佛祖的说法,弥勒就是未来佛,昙麦克塔就是纪念弥勒佛的。

看来,不但过去的人需要佛,现在的人需要佛,未来的人也需要佛。不论何时,人的疑惑与追求总是共存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与昙麦克塔相距百米、遥相呼应的位置,本应该坐落的是室利达摩罗吉迦塔。

它由阿育王所建,直径13.49 米,全为砖造,高大雄伟。7 世纪玄奘到时,“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可惜自12 世纪以后毁坍,目前仅余庞大的砖基平台,隐约可以想见当年的雄姿。更重要的是,玄奘称该塔“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

玄奘见到的这根柱子,正是传说中的阿育王石柱。最精美的柱头部分已被送入鹿野苑博物馆,当天博物馆不开放,未能一睹真面目,但对它的形象却早已熟悉,因为印度的国徽用的正是柱头的四面狮子像。狮子身下是钟形莲花图案,上刻大象、奔马、公牛和狮子四种动物,间以法轮形象。整个柱头用一根抛光精细的砂岩雕琢而成,石呈青灰色,滑腻如镜、光泽似玉,鬼斧神工、令人赞叹。

在现场,我只看到石柱的柱身部分,已经断为五段,最下一段留在原处,其余四段散竖周围,外面还护以围栏。

这个塔、柱所在,正是佛祖初转法轮、开导憍陈如等五位的所在。

《去印度,去印度:带着禅的行囊》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