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度,去印度》寻一把禅悟之伞(2)

禅宗故事,不做平常看待。在生活中,如果这位禅师真的这样对待一般的信众,恐怕难免不招来一通臭骂,甚至挨通胖打也说不定。

但从禅的逻辑上看,否定常情常理,进至更高境界后,却更合乎常情常理,是否定之否定。

三境界:悟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悟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你我都是旅途中的行者,难得永远风和日丽,有点意料之外的风雨再正常不过。

晴时不带伞,下雨再求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度一时,自度一生。这是时间的层次。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法不外求,反求诸己。这是空间的层次。

人言:“迷时师度,悟时自度。”然而,但求师度,难得自悟!

今天,你带伞了吗?

反正我没带。风雨中,我去见佛祖他老人家。

据说,佛祖在树下得道之后,并不想传教世人,觉得太难,只是空中神灵求告,佛才勉为其难地放下身段,开始布道生涯。这一说法至少表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懂、听得懂佛祖,有缘有分而且有能力追随佛祖的人没多少,佛祖也并不奢望。

另一个说法,有人抱怨佛祖对待信徒不公平,分三六九等,特别善待僧众,而对在家的居士、外道的修行者则等而下之。

佛祖回答:农夫都乐于先耕好田,次耕中田,后耕劣田。

或者,我们的心田就是那过于顽劣的一种吧。好在,佛祖还没有讲,劣田不可耕。从佛法中窥到一点精神,让自己从世俗的沉浮中轻松一下,总是可以做到的吧。

鹿野苑,是佛祖初试犁铧、小耕信田度人之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