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度,去印度》佛陀的示意(1)

佛陀的示意

佛陀窥见的那一线光到底是什么?

盘坐在树下,我的大脑屏幕在急速地扫描。有限的宗教知识,有限的人生阅历,有限的思维情感,试图体验佛陀,岂非痴人说梦?但诡异地,大脑屏中并不全是空白,反而越来越清晰地跳出一句话:色即是空。

这个色不是那个色。色,外在世界的表象是也。色即是空,一切存在皆是虚妄。

佛经故事说,佛陀少年时代就有出家之意,净饭王千拦万阻,不愿让他出宫。终究他还是得到机会,出东、南、西、北四城门,分别目睹人世生、老、病、死。如何消解这无尽苦痛?这悬在心头的疑问久思不解,才决计离家修行,以探求破解之道。

人为什么会有痛苦?根源是欲望,是贪欲。苦行者是以修行之苦压制住其他方面欲而不得之苦,也增加人的耐受力,但终非其道。

佛陀的破解之道大概是:一切存在皆非永恒。色即是空,世界的所有外在表象都是虚幻的。这样一念之转,就消解了人痛苦的根源:既然你追求的东西并不真实存在,又何必为追求不到而痛苦呢?没有了贪欲的对象,就不会有贪欲的痛苦,虚幻了因就消灭了果。这是佛陀修行的智慧结晶吧。

佛教诸多经典,得其精髓者,“空”一字足矣。中国传统以“遁入空门”形容出家,再形象不过。而熟读佛经三百篇的吴承恩,将《西游记》主角名之曰“悟空”,也绝不是随意为之,其中韵味,颇耐思量。

传统的佛教只讲自己修行得道,而后来的教义发展则提供了自度度人的可能。参禅、打坐、念经、说道等许多颇为繁复的技术设计,也都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自度度人,教人“看破红尘”,即看出世俗的空、消除内心的欲,进而免除无端的恼,所谓解脱、放下。

这很像智慧的亚历山大王。

当世人在绞尽脑汁试图解开那个死结而不得时,他抽出宝剑,干脆利落地斩断了这个结。

了断、看穿、一个空字,如此决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