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度,去印度》印度英语是“另一种外语”

印度英语是“另一种外语”

印度英语到底有多难懂,有个例子很说明问题。

据说在2005 年,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印,当时担任印国防部长的莫克吉与其会谈。老莫来自加尔各答,用其带有严重乡音即孟加拉口音的英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老拉没什么反应。一问才明白:他在等翻译呢!

对于骄傲的印度人特别是资深政客老莫来说,这很是伤自尊。当然,他更痛心的是,美国人的英语听力水平下降得太厉害了,得抓紧学习!为避免麻烦,两个英语国家的领导人会谈,约定带翻译。一边将印式英语翻为美式英语,一边将美式英语翻为印式英语。

呜呼哀哉!

所以,对不了解印度的中国人甚至英美人来说,印度英语完全是另一种外语,不可等闲视之,不可轻易地将其归入英语一类。君不见,多少国家代表团的英文翻译来到印度,在重要场合当场卡壳,多少江湖成名人士在此折戟沉沙,终生遗恨。

因此,翻译界有人戏称,印度海关入口处应树一大幅标语:“此地危险,翻译慎入。”

中国高级别代表团的翻译在印度出状况的也屡见不鲜。我多次在现场见到,一边是印方学者、官员大谈当地风土人情,讲到兴奋处,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直至开讲吠陀哲学,高声朗诵梵文诗歌,一边是中方资深翻译完全两眼抹黑,在根本听不懂的情况下被逼得胡说八道、胡编乱造。

钱锺书曾经引用过一个对翻译很经典的评价:翻译越糟糕越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文,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把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超现实主义”诗人的作风。翻译到了印度,往往被逼成“超现实主义”诗人,不是因为自己糟糕,是因为印度英语太牛了。

好在多数情况下,印度人撒开了欢儿神聊的只是礼节性的拜年话,翻错了、翻漏了也都误不了大事。碰到正式、官方场合,商谈关键问题,如果翻译再“超现实主义”,那麻烦就大了。

据说有一年,国内某个高级代表团访问印度,召开记者招待会。

印方有部长出席,中方有大使到场,很是郑重严肃。先是印方来宾发言,代表团的翻译既不熟悉印度英语的发音特点,也没有多少印度的知识背景积累,就出问题了。

印度人提到“我们的北方邦”(UP,Uttar Pradesh 的简称),翻译不明白,直接译成了“我们的上面”;印度人说“我们的总统”(Shastri Bawan,即总统府,以此代指总统),翻译不懂,译成“夏斯特里先生”;等等。

在场的中国人多是长期在印度混的,听着翻译的神机应变,先是觉得好玩儿,不时爆发笑声,再越听越觉得坐不住了,越来越离谱。

最后,连大使也听不下去,打破礼节常规,请翻译退场,对印人谎称其身体不适,大使本人直接上去译了。

这也难怪,没来过印度的翻译,哪怕在国内做过些功课,也很难确保应付。好在,现在印度人学中文的越来越多了,水平也还不错,代表团配个当地翻译就解决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