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的评论“衣衫褴褛、可怜巴巴、贫困不堪和龌龊肮脏,是用来说明穆斯林存在迹象的词汇”,这显然不是表现宽容的最好例子。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许多人相信耶路撒冷人对他们周围的许多宗教基本上是宽容为怀的,这里有基督教堂、清真寺、犹太教堂和自命的先知。他们真是如此吗?或许故事会告诉我们他们本该这样,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是希伯来大学的年轻讲师,专攻环境政治学和环境伦理学。一天,我收到美国一位曾经阅读过拙作的环境政策教授的来信。O.P.(他的绰号)写到他是印度教信徒,渴望访问圣城耶路撒冷,问我能否接待他。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却觉得这会是一段迷人的经历。确实如此,他来到这里后便急不可耐地乘车到老城游玩,我们从一个圣地到另外一个圣地。在每个地方,他都祈祷。我问他祈祷的上帝是什么,在不同地方祈祷的上帝是否一样。他一脸灿烂地笑说:“当然,那是我们心中的上帝。”我并不罢休,接着说,“但是你参观的这些地方,对某些谴责上帝和先知的宗教来说也是圣地,他们宣称上帝是人类之外的东西。”在我们攀登上橄榄山前往耶稣升天教堂时(按照基督教传统的说法,耶稣在此升天了),他说:“啊,他们并不真的那样认为。”我好奇地看着他,他继续说:“上帝无所不在,在你身外也在你身上,它有许多形式。”我仍然记得他强调“许多”这个词的方式,把手伸得尽可能地远。就在我们到达这个小教堂时,他继续说:“有心的人在心中就有一个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