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前言(13)

厚与薄

这本书太厚又太薄。从表面看,它确实太厚。作为作者,我们希望读者阅读整本书,我们试图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笔法写作,让读者阅读时不觉得过于劳累。但我们认识到或许需要做出某些选择。实际上,本书需要按特别的顺序来阅读。我们希望读者阅读自己所在的城市时能够发现一些新鲜观点,我们也更希望读者从不同的城市中了解一些新东西。在学习不同城市的过程中,也能改善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我们通过理解别人而认识自我。

本书太薄是因为我们对城市的讨论或许不怎么深刻全面。我们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经历的限制。在严格的社会学家眼中,我们的方法或许显得过于印象式了。我们能够并应该用更加客观的测试和研究来支持城市精神的论点。而且,有些学者或许会提出反对意见,指出本书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心理学和都市研究等学科的研究发现。即使我们试图进行跨学科研究,我们或许仍然受限于政治理论的专业经验。或许涂尔干、弗洛伊德、皮埃尔·布迪厄的理论和当代研究城市的学者如萨斯基娅·萨森、曼纽尔·卡斯特尔、马里奥·波利斯、大卫·哈维、理查德·佛罗里达、查尔斯·兰德里和杰布·布鲁格曼的有影响力的理论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城市精神。

也许这是一种辩护,但我们觉得自己的方法产生了可靠的结果。我们打算展开有关所讨论的城市的对话,而不是关闭这种对话。欢迎检验我们观点——社会科学或许不支持其中的某些观点。即使作为我们所讨论城市的个人参与者,可以肯定的是,本书并不是要提供最终答案。或许其他作者会给出这些城市不同的主流精神或者更加吸引人的故事:香港和文化杂合性?耶路撒冷和学问?巴黎和饮食?伊塔洛·卡尔维诺已经写了一本很吸引人的书,回顾了马可·波罗给中国皇帝忽必烈所讲的不同城市的故事,但却发现马可·波罗只是提供了同一城市(威尼斯)的不同精神的解释。33这部作品是小说(几乎是梦一样的),但我们并不是否认“我们的”城市能够讲出和我们所讲述的故事一样吸引人但却是不同故事的可能性。

我们更肯定的是,本书中遗漏了某些城市的公共精神及深刻思想的故事。我们希望听到非洲城市精神的描述(约翰内斯堡与种族和解?),拉丁美洲(马那瓜和革命?)、印度(孟买和电影?)、34日本(京都和传统?)以及美国不同城市(格林贝的体育、伯克利的异议者、波特兰的环保主义)等。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我们希望其他作者得到鼓励,去讲述对他们自己城市精神的个人和政治解读。

全世界的都市人,联合起来!35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