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陪你走红尘》自由真谛:寻找一个笼子或一个林子

自由真谛:寻找一个笼子或一个林子

我们之所以会身陷尘世的罗网,钻进生命的樊笼,通常是因为有所期待、有所依赖。对庄子来说,要想真正“逍遥”就必须“无待”--无所期待与依赖,在思想和行为上没有任何拘束,生活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如果可能,谁不希望这种逍遥自在,不受尘网与樊笼的束缚呢?但对多数人来说,这其实也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无拘无束,一点束缚也没有。庄子在劝人摆脱束缚的同时,也说了一个安于束缚的故事:

叔山无趾对老子说:“孔子恐怕还没有达到‘至人’的境地吧?他为什么常常来向你求教呢?他还想企求以奇异的名声传扬于天下,难道他不知道‘至人’把名声看作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吗?”老子说:“你为什么不直接让他了解生和死是一样的,可与不可是平齐的道理,解除他的枷锁,这样不就可以了吗?”叔山无趾说:“这是上天加给他的刑罚,怎么可以解除呢?”①

庄子不想当官、不想博取名声,他把官位和名声看成是束缚自己的鸟笼;但孔子却想当官,因为他想藉此施展他的政治理念,留下名声。当叔山无趾把孔子的选择和追寻看成枷锁,而露出鄙夷之意时,老子并没有附和无趾说“我们的确比孔子高明”,而是问无趾“你为什么不帮他解除枷锁”,无趾想一想,只能说他没有办法。所谓“上天加给他的刑罚”,其实也就是“孔子自己选择的枷锁”,既然是他自己选择的,那别人插什么嘴?有什么权力介入?这样的问答其实也是在反映庄子的观点:我不想受某种东西的束缚,但我也不想用我的观点去强迫、干涉、束缚别人。

其实,人不可能完全没有束缚,我们的形体、寿命、感官知觉等,都有其局限性,甚至就是这些局限性,才使我们成其为“人”的。至于心灵与思想上的束缚,庄子也不是鼓吹我们不必有任何道德或是非观念,而是像他一贯主张的,所谓“道德”和“是非”经常是相对的,我们应该“超越”它们,在遇到事情时,不要用你被灌输的道德和是非标准来捆绑自己,而要依自己的天性(或良知良能)去作回应。

我们的生命能量好比流水,如果没有岸的束缚,那就四处泛滥,连个形体都没了;就是因为有束缚,生命的能量才能如河水般奔流到远方的目的地。所以,重点并非在打破所有樊笼,摆脱一切束缚,而是你想让什么来约束你的生命能量,而又不想让什么来束缚你的人生。每一个选择都代表一种自由,但也代表一种束缚,每个人都必须做选择,差别在于你选择的是一个让你处处受限的鸟笼,还是一个让你仍能怡然自得的林子?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自由是对必然性的一种体认。”先体认到生命必然会受到各种有形、无形东西的束缚,然后认识这些束缚,并选择和它们维持什么样的关系--摆脱、克服、接纳或改变它们,才是“自由”的范畴。追求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就像美国文学家爱默森所说:“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地生活的权利,而是去发现为了实现我们的潜能,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权利。”这样的自由才是有意义的,也是我们所应该追求、而且能做到的逍遥自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