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来》 书评(2)

辈辈的日子,也是汉民族几千年农耕生活的缩影。这里的人,也代表了农耕社会大多数农民的品性。

勤劳和善良是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小说的主人公孙国帮是一个典型,劳动几乎就是他生命的主题。长途跋涉,他肩上也要挑三五十斤重的担子,他觉得这样比徒步行进要迅捷,肩上的担子去了,脚下就轻飘飘的。身上有什么病痛,即使是劳累所致,不但不会停歇,反而把劳动当做医治病痛的良方,让人惊异的是,这一“良方”在他身上还屡屡奏效。自己的闺女身体不适,仍然促使其置身冰冷的激流中,与全村人一起拉银鱼。劳动,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勤劳,是他们身上最善良的品质。他们就认准这一个理。与大多说勤劳的人一样,他们也是善良的。孙国帮一辈子都记得红军战士将死时无助的眼神,一辈子都为自己没能救红军小分队的性命而不安。范若昌因为弟弟范若奎打死一条蟒蛇,一辈子都耿耿于怀,抄写了上万遍的《大藏经》。(当然这里有范若昌对宿命恐惧的因素)

自闭和落后是他们身上最明显的缺陷。在与世隔绝的四牙坝,他们自给自足,基本上和外界没什么联系。事实上,他们也不需要与外界联系,就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对传统的农民而言,四牙坝简直就是一个桃花源,这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他们的自闭,因为自闭,他们也变得愚昧。孙国帮的闺女花容患病后,一家人想当然的认为是恶鬼缠身,半夜三更去人家坟头钉竹签镇邪。当红军的小分队经过四牙坝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红军是老百姓的救星,只是感到恐惧;当听说日本人打到中国,不知道日本人是什么人,也不知道什么是日军和伪军。当有人呼吁为抗日捐钱捐物,他们只知道盲目地热烈响应,却不知道是别有用心的人借此敛财。

四牙坝人的生活和四牙坝人的品性,在小说《银鱼》中有透彻的描述。透过小说中的一个个人物,我们仿佛看到了祖辈的影子。

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迎来了新纪元,四牙坝,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并没有被现代文明遗忘。改革开放的春天,同样让四牙坝沐浴到了温暖,当宽阔的柏油马路修到四牙坝,当马路上汽车飞驰而过的时候,已经100多岁的孙国帮,在四牙坝春日春暖的夕阳中,是否在回味年轻时热火朝天拉银鱼的场景?拉银鱼时响亮的号子,或许就是古老田园牧歌的最后的余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