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日当中(第2部)》复国之路(1)

五、复国之路

突厥的叛乱已经持续两年,这场叛乱的严重性逐渐显现出来。

突厥人深知战马对唐军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大唐军队在草原作战,是无法歼灭机动性极强的突厥骑兵的,所以突厥人将袭击唐帝国牧区作为一个战略突击方向。

唐帝国共设立有八个牧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陕甘一带。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高宗的麟德年间(664—666),战马数量达到创纪录的七十万匹,战马数量的多寡基本上与大唐军事力量的升降成正比,大唐的军事扩张也正是在七世纪六十年代达到巅峰,之后对吐蕃战争连遭败局,战马的数量开始大幅下降。

大唐军事力量的下降,有内因,也有外因。

外因就是扩张的速度过快,在这些新的府州统治基础并不牢靠,反叛之事时常发生;内因就是武则天逐渐掌握国家大权,这位非凡的女人虽然精于权术,但在强国强兵方面,却十分糟糕,她的精力多花在打击政敌、巩固权力之上。

在此之前,大唐之所以武功赫赫,在于帝国拥有开拓万里的雄心与无敌的兵团;大唐兵团之所以无敌,不仅在于拥有大量杰出的将领,更重要的是有一支能征善战、有着极强的爱国心、视死如归的军队;战士之所以视死如归,不仅是时代的尚武精神,更在于政府大力发扬此精神,给予武士极高的礼遇与荣誉。

但从七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这个传统被打破了。士兵完全沦落为工具,出征时军队的档案都不载其名字,得胜归来没有任何荣誉与奖赏,这不仅磨灭了武士们的热情与尊严,也使得大唐军队迅速走向衰弱。所以从七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铁勒九姓大叛乱、兵败青藏高原、西突厥叛变、西域十八州的沦落、北突厥的复国运动,军事危机一波接连一波,令大唐帝国疲于应付。北突厥的叛乱才两年,大唐帝国在战马上的损失达到惊人的十八万匹。这些损失,一部分是来自战场上的损耗,两次北征出动数十万的兵力,远距离的作战,使得战马伤亡率很高;但是更可怕的是突厥骑兵对牧场的打击,两年来,突厥骑兵多次发动旨在夺取战马的入侵,致使牧区人员被杀八百余人,战马大量被夺走。

屡扑屡起的突厥叛乱势力极为顽强,在阿史那泥熟匐与阿史那伏念相续失败后,又有一个人起而自立为可汗,这个人就是阿史那骨咄禄。

一个新的突厥汗国呼之欲出。裴行俭的去世,对陷入危机中的大唐帝国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失去了一个维护北疆安全最合适的人选。此后,突厥的重新崛起,成为无人可以阻挡的一股力量,就在裴行俭去世的这一年,突厥第三度向复国之路发起冲击。

突厥复国运动的关键人物是阿史那骨咄禄,此人乃是颉利可汗一族的远亲,同样属于阿史那氏。在阿史那伏念起兵反叛时,骨咄禄加入反叛的行列,后来阿史那伏念投降裴行俭,骨咄禄逃入总材山中,静观其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