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日当中(第2部)》大漠孤烟直:北征之路(4)

阿史那伏念的性格优柔寡断。他考虑到阿史德温傅在突厥人心目中地位很高,如果没能得手,恐怕自己还惹祸上身,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裴行俭准备在阿史那伏念犹犹豫豫之时,施加压力。

战争之中,任何疏忽可能都是致命的,此时裴行俭已经接到派往突厥的间谍密报,阿史那伏念的大本营防卫十分脆弱。裴行俭大喜,这可是一个机会,秘密派遣刘敬同率一支骑兵,昼夜兼程,直奔阿史那伏念的老巢,同时大军也即刻开拔,作为后应。

人有时经常犯同样的错误,虽然有很多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但总抱以侥幸心理。

阿史那伏念又犯了颉利可汗犯过的毛病,对手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到来。刘敬同的先头部队昼夜急行军,突然出现在伏念可汗的营前。此时阿史那伏念的军队根本就是稀稀拉拉的,连把大军召集起来也没办法做到,怎么办?

这下阿史那伏念快刀斩乱麻,当即差人请来阿史德温傅,表面上说要商量如何应敌,可是阿史德温傅刚走进营帐,便被埋伏的卫队给绑了起来,然后阿史那伏念率突厥军队向刘敬同投降。

裴行俭又一次兵不血刃,瓦解突厥的叛乱。

裴行俭再度证明了自己非凡的军事才华,他的作战风格,与初唐时大多数将领不太一样,他并不像其他将领那样操刀上阵,勇冠三军,但他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并不以力战胜,而是以智取胜。

令人遗憾的是,这次远征的胜利,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突厥问题。因为唐朝廷在处置突厥战俘问题上,犯下了无可挽回的大错。

当裴行俭将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等人押解到京师之后,唐朝廷竟然大开杀戒。要知道从大唐建国以来,虽然征服的国家极多,却基本上都礼遇这些国家的首领,包括颉利可汗、车鼻可汗、阿史那贺鲁等都是如此处理,这也是唐帝国之所以能拓疆万里的重要原因,但是这次却决意要处死这些突厥首领。

裴行俭听了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紧急上书道:“当时伏念可汗请降时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臣保全其性命,而且他擒获阿史德温傅,也算是将功赎罪,不能处死啊。”

朝廷不听,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名突厥首领全部绑赴刑场斩首,这五十四颗人头落地了,其后果是千千万万颗人头的落地。

裴行俭悲愤地说道:“诛杀已经归降的人,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愿意投降了。”此后裴行俭声称有病,不愿意上朝,终日躲在家中,众人皆醉我独醒,能像裴行俭如此有远见的,唐王朝再无第二人。杀降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激起西突厥的叛变,这下朝廷又慌了手脚,又想起了当年智取西突厥的裴行俭。深居简出的裴行俭虽然对朝廷杀降的做法十分愤慨,但出于一颗爱国之心,他最后还是决定复出,出任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准备征讨西突厥,但是他还没出发,便因病去世了。最后平定西突厥的重任,由裴行俭所推荐的安西都护王方翼完成,此前文已有交代,恕不复述。

裴行俭乃是唐高宗后期最杰出的一位将领,他的杰出是多方位的,无论文治还是武功,均可圈可点。裴行俭的另一大贡献,乃是慧眼识英雄,善于发现人才。他对人才的看法,首先推重是一个人的“器识”,也就是器量与见识,器量必须是要有宽广的胸襟,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识就是一个人的胆识与判断分析力,对于唐人所推崇的“才艺”,裴行俭只把它列为观察人的次要因素。在他的推荐之下,程务挺、王方翼、刘敬同、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均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裴行俭一死,大唐帝国能否阻止突厥的复国之路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