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略,坏战略》第1章 好战略可遇不可求(5)

5个月后,由美国总统老布什联合其他32个国家共同组建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军队展开了空袭,地面部队也迅速组建完毕。伊拉克在科威特的兵力也增加到了50余万。当时,多国部队的领导人希望仅仅通过空袭就能结束这场战事,如果这种愿望实现不了,就有必要发动地面攻击以期结束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与占领。

毫无疑问,多国部队有能力击退伊拉克侵略军,但是代价有多大呢?1990年10月,法国《快报》估计,要收复科威特,战事大概要持续一周,美军要付出伤亡两万的代价。随着伊拉克军队不断壮大,并构筑起防御工事,美国的报纸、电视以及国会在讨论这场战争的时候,开始设想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惨烈场景。在国会中,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参议员鲍勃·格雷厄姆甚至指出:“过去5个月中,伊拉克一直在挖战壕、加固工事,而且规模非常之大。科威特的防御工事让人联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形。”无独有偶,《纽约时报》也以同样悲怆的语调描述第16步兵师某营,认为他们肯定在科威特同伊拉克军队发生堑壕战,用M–16步枪和M–60机枪不停地扫射,好一决雌雄。《时代》杂志则对伊拉克的防御工事作出如下描述:

伊拉克共有100万军队和6 000辆坦克,而在与西弗吉尼亚州大小相当的战场上,伊拉克就投入了54万兵力、4 000辆坦克,以及数以千计的装甲车和大炮……目前,伊拉克军队隐藏在传统的三角形堡垒中。这些堡垒由沙袋构筑,扼守各个角落的步兵连都配备了重机枪。士兵们隐藏在移动式混凝土掩体后面,或者是以金属和沙子修建的防空洞里。坦克隐藏在地下掩体中,而且有沙袋作掩护。堡垒的各个角落顶端都部署着大炮,已经提前瞄准了布满战壕与地雷的“歼敌区”。

在发动地面攻击前夕,《洛杉矶时报》还提醒读者说:“伊拉克的前线部队防御很好,进攻如此坚固的阵地往往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冷港战役、索姆河战役以及加利波利战役无不警示着失败的代价。即便获胜,也可能像塔拉瓦岛战役、冲绳岛战役或汉堡高地战役一样,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些评论人士没有预料到的一点是,担任美军中央司令部总指挥的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早在10月初就制定好了地面作战战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