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贞观时代,对死刑的判罚非常慎重,唐太宗认为“死者不可再生”,如果出现冤案,即便日后平反,都无法弥补其过。因而在判处死刑的程序上,极为谨慎,须由中书省、门下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共同议定。在贞观四年时,全国判决死刑的人数仅有二十九人。
这绝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冤狱最少的黄金时期,也是古代最富人性文明的时代。
在国家经济、制度、法律诸方面均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大唐帝国的欣欣向荣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然而文治的昌盛,并不一定带来国家的强大。文明帝国毁于蛮族之手,中外皆有,宋朝是一个例子,西方罗马帝国最终也为蛮族所摧毁。故而文明仅是强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依靠的是强悍的尚武精神。
近代以来,“扩张”一词,对于中国人而言,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了。的确,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国际政治产生新秩序,然而这不过是最近数十年的事。对于漫长的中国古代史来说,扩张更多时候是体现为一种为国家安全而采取的积极防御,一旦失去扩张的信心与动力,必定饱受被侵犯之苦。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是如此,国亦如此。
尚武精神的激扬,使大唐帝国从文明走向强大。
在专制的时代,上行下效非常明显。政府对尚武精神的鼓励,使得整个国家与民族迅速走向强悍,这个传统,从某种意义说,与李世民在建国之初的大力推广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这种强悍的精神,才使得国家有着开放的心态与包容的胸怀,从而使大唐帝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巍巍高山,气势恢弘。
尚武、进取既是大唐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国文化之传统。这个传统,既来自春秋战国时代慷慨悲歌、视死如归的武士精神,也来自汉代伟人们投笔从戎、马革裹尸的个人英雄主义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国家英雄主义观念,因为那是一个扩张的时代。
有强悍的国家,必有强悍之国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句慷慨激昂的诗句,殆可写出唐人的英雄气概。既是时代推动了此种英雄主义,也是英雄主义推动国家走向强大,此为相辅相成之良性循环。
虽然政府也崇尚儒学,但是在民间,尚武更是蔚然成风。我们从大量唐代墓志铭中,可以看到这一社会风尚,比如:
“鄙诗书之小尚,高投笔之良图”;“意不仕儒,投笔从戎”;“弃文士之笔,挺壮夫之剑”;“耻笔墨之能事,学剑以敌万人”;“学书已成,每耻腐儒之节;说剑无敌,常多烈士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