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人生》见识“希老”(1)

苏惠泉在工艺美术服务部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或者说,有一位工艺美术服务部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朋友的人,叫王希增。

王希增是工艺美术服务部唯一的一位修理工。木工出身的他,除了玉雕、刺绣、金属工艺等没法动刀铲的工艺品之外,其他,如(象)牙雕、木雕、镶嵌屏风、绣墩、宫灯以及各种工艺品的木座、木架等等,不管哪儿有毛病,他都能够修整如初。所以,那会儿顶多也就50来岁的他,却被人们或尊称、或昵称、或戏称为“希老”。

当苏惠泉带着我引见希老时,我对传言中希老的那些能耐不以为然。我心想,不就一个什么都会修的修理工吗?而希老的形象,倒是对我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

希老虽说长了一个不起眼的个头儿,但那脸,那手的形体轮廓,却宛如刀砍斧凿般的棱角分明、刚劲有力。希老锐利、刚毅的眼神里充满了盈盈的善意与深邃。我就想,这要是落到哪个画家或者雕塑家手里,绝对是个难得的一流模特儿。

希老在卖美术用品的108号门市部的后院,有个里外间的工作间。苏惠泉说,他一有空儿,就会到那儿去坐坐。

当苏惠泉带着我穿过犄角旮旯来到希老的工作间时,我看到:工作间的外间就是一个标准的木工房。木工用的条凳横在了屋子中央;靠墙有个“小器作”行里必备的案子,上面码放着各种凿、铲、刨、锤之类的工具;墙上挂着大小不一的锯和锼弓子。

与其他木工房不同的是,这里的台面、地面格外干净,工具码放得井然有序。

走进希老里间的工作间,则是另外一番天地。这里,屋子的空间不大,东西也不多,但却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占了大半个屋子的画案上,摆着笔筒、印泥、宣纸;摞着《芥子园画谱》和几本字帖;厚厚的毡子上墨色密集,斑驳陆离;书架上摞着一些线装书和画册;墙上挂满了大小不等的竹帘画,画的全是墨竹与兰花。

这分明是一个书画家的工作室。要说这里唯一能与外间的情景联系起来的、能与我想象中的希老联系起来的,就是比例合适、不施油漆的白茬儿画案与书架。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全是希老凿眼插榫,精心打造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