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殇:晚清民国 十六城记》第一章 将军令(8)

新世界的开端

安庆之战不仅令太平天国奄奄一息,它还渐渐勾勒出帝国未来数十年的政治军事格局:一面是垂垂老矣的僧格林沁、已难堪大用的八旗子弟和蒙古骑兵;一面则是汉族地方军队的崛起。曾国藩和那些在战场上侥幸活下来的湘军将领们,将迅速成为各地的重臣和封疆大吏,他们中的一些人以"桐城派"的后裔自居,读经史子集长大,秉承着经世致用的传统,现在也开始正视来自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力量。那些纵横海上的小火轮、各种式样的洋枪洋炮,都令他们既惶恐又着迷。他们正在闯进一个新的世界。

安庆是这个新世界的开端。

安庆位居武汉与金陵之间,向西可以控制湖南、湖北,向东可以牵制江苏、浙江,进退自如。于是,曾国藩一面派李鸿章率淮军援驰上海,一面令左宗棠攻打浙江,自己则把统治中心转移到安庆。

复兴安庆,成为当务之急。曾国藩立即上《豁免皖省钱漕折》曰:"安徽用兵十余年,通省沦陷,杀戮之重,焚掠之惨,殆难言喻,实为非常之奇祸,不同偶遇之偏灾。纵有城池克服一两年者,田地荒芜,耕种无人,徒有招徕之方,殊乏来归之户。"经过长年混战,安徽全省元气大伤,安庆更是首当其冲,据统计和估算,战争使安庆损失了过半的人口。4 经过曾国藩奏请,朝廷在安徽境内设置善后招垦局,"如有外来客民,请愿领田耕种,取具得保,由总局察验实系安分农民,一体借与牛力紫种,准其开垦,其续价收租,较土著之民一律办理"。此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和劳动力,战后,各地的商人、工匠、农民们,开始重新构造城市内在的肌理与结构。

仅仅依靠招垦,显然不足以解决安庆的根本困境,何况,在安庆之外,战争仍在继续,太平军一息尚存,列强又四面埋伏,虎视眈眈,曾国藩踌躇再三,决定赋予安庆新的使命。三个月后,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用以生产子弹、火药、山炮,并计划试制洋炮、轮船。

在安庆创办军械所,并非曾国藩突发奇想。他也是在解决困扰帝国多年的难题。

咸丰十年(1860年),朝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时,首席总理大臣奕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随即,在京城的演武场上,刚刚重建的神机营的士兵们第一次摸到了新式枪炮,这些杀伤力惊人的沉重器械令拿惯了刀枪的八旗子弟手足无措,而朝廷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重整旗鼓。外国军官尚未把这些懵懂的年轻人训练成熟,朝廷要求各地操练新式军队的诏令,已经被迅速传达下去。

作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练兵的诏令并没有让曾国藩高兴起来,反而加剧了他的忧虑。帝国对新式武器的需求日益高涨,却一直缺乏真正能胜任的军工厂。早在总理衙门成立之初,曾国藩就曾上奏应和奕:"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分析曾国藩的心态,"文正尝愤西人专揽制机之利,谋所以抵制之,遂檄雪村创建机器局于安庆"。清廷向西方大量采购武器乃至舰船,不仅失去了军事的主动权,更造成白银的大量外流。曾国藩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自主研发制造新式武器,以图强国之道,甚至可以借此机会通过军事盘活经济。

以安庆作为原点,曾国藩和他的同僚们开始了复兴帝国的努力。他们试图用这些舶来的"粉妆",来掩盖帝国苍老皲皱的躯体,在这个歌舞升平的末世黄昏,支撑它再舞一曲"霓裳羽衣",不料他们等来的,却是"阳关三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