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李鸿章参加了乙未恩科会试,曾国藩正好出任这次会试的同考官。同考官的职责是协助主考官阅卷,事情看起来很有趣,自己的老师给自己看卷,可能有人觉得这次李鸿章一定十拿九稳了。但残酷的现实告诉大家,会试是件严肃的事情,跑关系走后门是不可以的,李鸿章铩羽而归,他落榜了。
但这并不妨碍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赞扬,他曾经这样对李鸿章哥哥李瀚章说:“令弟少荃,乙未之际,仆即知其才可大用。”意思很好理解,李鸿章是个好苗子,一定会有所作为。李鸿章没有被击倒,这么小小的挫折不会让他灰心丧气,他继续埋头苦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李鸿章再次参加会试,一举高中二甲第十三名,此时李鸿章二十四岁。从师生两人的科举经历来看,李鸿章确实比老师曾国藩幸运了很多,李鸿章比曾国藩早通过科举,而且名次也比老师靠前,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这点儿是不容置疑的,这可能也预示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李鸿章年纪轻轻就跨过了科举这座大山,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老师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曾国藩与李鸿章确定师生关系后,李鸿章并没有拘于接受曾国藩的思想,而此时曾国藩公务在身,比如说到四川当主考官等,所以曾国藩和李鸿章并没有长时间地在一起。
李鸿章借着空隙的时间,在父亲的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等皖系的京官,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但无论如何,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曾国藩对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李鸿章写作文风的影响。曾国藩对于韩愈的古文尤为看重,这点也影响到了李鸿章。在李鸿章写给弟弟李鹤章的信中就写道:“余生平最喜读者,为韩愈《论佛骨表》,取其气盛也。”这对日后李鸿章参加科举考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