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没完,丰大业还真是“疯大爷”,等知县刘杰来到衙门,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连放数枪。幸好刘杰命大,自己没伤到,反而是手下受伤了。当官的拿洋人不敢怎么样,可老百姓却不怕。看着丰大业这么嚣张,大家一窝蜂地冲上去,把这位法国领事打死了,“群体性事件”引发了血案。打死了法国领事点燃了仇洋的导火索,百姓的怨恨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冲着教堂和洋人铆足了劲儿,天津全城处于混乱与厮杀中。法国领事署、天主教堂和“仁慈堂”被焚毁,二十个外国人被打死,还有几十个中国天主教民被杀。城门起火,祸及池鱼。英、美、俄等国都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这次明显是洋人吃了亏,他们岂能善罢甘休。法国联合英国、美国、比利时、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集结军舰示威。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见事态越来越严重,便下诏让曾国藩去处理,他是直隶总督,他不去还能谁去。但他们也知道曾国藩还在休病假,所以圣旨倒是很“客气”—“精神如可支持,着前赴天津,与崇厚会商办理。”意思是只要曾国藩身体行就去。
接到圣旨,曾国藩犹豫不决。他回想起两年前自己还是两江总督时,就遇到过教案这类棘手的事情。事情的起因与天津教案极其相似,而发生的地点在扬州。扬州也有一个法国传教士开的育婴堂,送去的婴儿接二连三地死亡,引起了公愤。虽然事后查明婴儿的死亡是中国乳娘虐待所致,但扬州的百姓还是把这笔账算在了洋人身上。1868年8月22日,扬州发生了暴动,传教士被胖揍,育婴堂被关闭,英国的教堂被烧毁。和天津教案相比,只差没死洋人。英国领事麦华陀立即带领着英国士兵来到扬州,意思很明确,不妥善处理,大英帝国就不答应。
当时曾国藩已经接到调令,去当直隶总督。他本可以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抛给下一任两江总督马新贻,但马新贻还没到任,拖着不是办法,曾国藩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曾国藩开始和英国人较量,英国人却趾高气扬,而他并没有一味地退让。在国家外交这种事情上,必须软硬兼施。麦华陀来到总督府和曾国藩谈判,以为胜券在握,自己提什么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可曾国藩与他据理力争,弄得双方不欢而散。英国人向朝廷施压,进而通过朝廷向曾国藩施压,而且还把军舰开到南京,想用武力进行恐吓。曾国藩心中很纠结,他既想维护国家主权,又不敢因此事交恶洋人。这真是难为了他,本就无力和列强抗衡,又哪来谈判的资本呢?于是他只好采取了偏软的方法,扬州教案拖了三个月才处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