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宜昌站监测,长江上游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7.58亿吨。(《地理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现在说到长江上游的输沙量,有6亿吨和9亿吨两种说法。认为三峡水库不会淤积的专家,就采用较小的数据。我想,山林植被的破坏,百年间变化很大,难有准数。
汛期,长江水通过松滋河、虎渡河、调弘河、藕池河等四口分水,直接注入洞庭湖,江水的搬运作用,带来了大量泥沙。长江与洞庭湖水系的生态平衡,又一次被打破了。
年复一年,洞庭湖连通长江的西北部分逐渐淤高,湖泊碎化,而水直接涌向地势较低的南岸,吞噬“桑麻之地”,围垸不断溃决,被迫弃田还湖。
清代中期以后,湖面在萎缩,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清末,南洞庭湖岸线继续南移,向湘江、资水三角洲扩展,以致湖南岸的沅江、湘江两岸的一些围垸不断发生溃决,沦为泽国。至20世纪初,洞庭湖已被明显分为东、西、南三个部分。清末民国初年,在洞庭湖西北地区,又淤出了个南县。由于淤积与盲目围垦,湖面进一步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已有十多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
20世纪50年代初,洞庭湖水面与19世纪6000多平方公里相比已大为缩小,但尚有湖面4350平方公里。
解放后,国家对荆江进行整治,加固荆江大堤,使其抗御洪水的能力有所增强。同时,利用古云梦泽残留的湿地湖泊,在洞庭湖西北湖北省公安县境内,在长江与虎流河之间筑堤修建了荆江分洪区,面积达900多平方公里,蓄洪54亿立方米,约为目前三峡工程调节库容的四分之一。
公安县历史上有诸多名人,但最有名的恐怕是明代“公安派”的领军人物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了。我不想多说“公安三袁”在文学上的成就短长,但其论诗倡言“独抒灵性,不拘格套”,大抵与其地多水,出行以舟代车,必解缆扬帆的生活方式有关。“出郭方知雾,登舟始辨风”,偶读袁中道《游居杮录》,深感其对荆楚一带水乡四时景色观察之细,感受之深,写景状物之妙。
——在三峡工程393亿立方米的总库容中,约有172亿立方米是死库容。高水位时只要打开分洪区闸门,长江水可大量进入分洪区内,有效削减长江的洪峰。
如果把洞庭湖水面与荆江分洪区加起来,面积达5200多平方公里,调蓄长江中游洪水差不多已经足够。--即使在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时,由于有荆江分洪区,荆江大堤也安然无恙。
对本质的思索与洞悉之后,说出真理有时非常简单--长江中游(包括中上游交界)大抵有一个“大水库”调节水量足矣。
——若此大湖在长江北面,便是古代的云梦泽。江水泄向南边,此消彼长,云梦泽因此逐渐消失;而气象万千浩渺洞庭,必定在湖湘大地上诞生。
现在,三峡这个高峡平湖形成了。下游旱情不断、平水期不再、枯水期提早到来。洞庭湖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