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汗”语催化剂
与其说“汗”语是一种语言,不如说“汗”语是一种媒介,进入新的生活方式、展示新的生活形态的口令。但对那些固定思维的人来说,这不亚于一场令人不快的绕口令比赛。
支持者说“汗”语比汉语更开放,保守者说过于放任;支持者说“汗”语更前沿,保守者说不靠谱(不靠谱本身就是“汗”语语境下的词);支持者说“汗”语是新观念与新生活方式的选择,保守者说它破坏传统及美德。
“汗”语言的形成就像几千年传统的汉语上开出来的祛魅之花。
不可否认的是,“汗”语言正在入侵生活方式。不同圈子、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正在用他们熟知的“汗”语说话。
哈韩哈日族嘴里冒出的词跟他们想选择的生活方式有关,日本的鬼片、DV、动漫、松糕鞋,韩国的纯情剧、美容风,还有日韩的料理。于是有人追问,韩日之后“哈”什么?要哈什么,得看他们说什么样的“汗”语。
维特根斯坦早在《哲学研究》中,就对语言的变异行为发表了他的见解:不是把语词的正确组合看作是根本的,依据它来解释语句的意义,而是倒过来,把语句是否有用看作是根本的。换句话说就是,语句的意义取决于语句的用法,后者是前者的唯一标准。这是一种动态语言观或者行为主义语言观: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僵化的东西,语言与语境融合为一个整体,随着语境的变化而被赋予新的含义。
至少,在越来越多人想说“人话”而非“官话”“套话”的时候,想说小众圈子可以分享而外人不理解的话时,有“汗”语一途可以选择。写出《后现代状况》的法国学者利奥塔也对语言异质性大为推崇,他认为以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语言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真实面貌。利奥塔对贬斥差异、嗜于统一的形而上学话语大加鞭挞,他主张存在众多不同的“语言游戏”,在他看来,并不存在一处“本体论话语”,各话语之间都是平等的。
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圈子的多样性,中国人正在开动脑筋去自创如何说自己的话、说没有说过的话,说绝非人云亦云的话,段子、网聊、私人空间与社交圈的增加,使他们乐于在“汗”语的速度中历险。